《杨家将演义》小说出笼后,自明清以来,无数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学者、史学家、教授都曾无数次用史实发表评论文给予批驳。以下是其中部份摘录。
明·清史学家、学者论潘美
明代史学家柯维琪在《宋史新编》中说:“荀林父不能遏先殳之违命,故楚得败之于泌。《春秋》蔽罪林父,以专制之柄在焉。王侁刚愎,颇类先殳。杨业既知不可与契丹十万众争锋,乃为所激,覆军殒躯,谁之咎耶?”
《廖居闻见录》是这样说的:“潘美本宋初名将,以功名令终。近世小说所谓《杨家将》者,独丑诋之不遗余力。或以为杨业之死潘美与有责焉。按李广之死,责在卫青,后世不闻抵青以申广者,潘美乃无端蒙此恶名,诚所谓有幸有不幸者哉!”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认为陷害杨业的是王侁而非潘美。他在《小浮梅闲话》中说:“演义家所称名将,在唐曰薛家,皆薛仁贵子孙也;在宋曰杨家,皆杨业子孙也。考之宋史,陷业者蔚州刺史王侁也,小说家以为潘美,殊失之诬。但其时潘美为主将,不能辞其责耳。”
俞樾的这种说法比较客观,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清代戏曲理论家焦循在《剧说》中也认为“潘美,宋之功臣也,……王侁争工。以致业败,美之罪不能制侁耳。”
当代史学家·教授、学者论潘美
鲁迅先生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顾全芳先生曾在1982年的《晋阳学报》,1983年的《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替潘美翻案》等多篇著名文章,文章说:“潘美不是历史罪人,而是历史功臣。那么,为什么在人民的心目中潘美竟然成了白脸奸臣?究其原因,多半与艺术有关。而这种历史的颠倒,在小说、戏曲中比比皆是”。“潘美陷害杨业一案,属历史的冤案。既然一些人仍然坚持这一案件,那么,也就有必要替潘美翻案”。
李焕青先生在《语文学刊》2000年第五期发表的《浅析宋史中的潘美与艺术形象中的潘美》一文中说:“潘美既不是卖国奸臣,更不是陷害杨业的剑子手,潘美是有功于历史的帅才”。“潘美陷害杨业一事,实属一历史冤案”。“由于潘美的不幸,在一些地区都影响了潘、杨两姓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澄清。”
康保成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在1982年二期《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也谈《潘杨讼,的历史真实问题》中说:“《潘杨讼》中的‘奸臣’潘(仁)美是历史上的真人。不过他既没有陷害过杨业,射死过杨七郎,也没有受过寇准的勘问,以致投降辽国。恰恰相反,无论是在宋初一系列平定叛乱、争取统一的战役中,还是在抗击北疆契丹贵族的战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他是一位应当受到后人尊敬的历史人物”。
康保成先生在1982年发表的《也谈[潘杨颂]的历史真实问题》中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剧的虚构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轻易改动。(2)、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目,不能任意改变。(3)、历史人物不可能做的事,莫使其为之,不可能说的话,莫使其谓之,切忌把古人现代化。
评论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