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水潘成忠按:
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元曲《昊天塔孟良盗骨》和明代小说《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这些文艺作品完全违背历史真实,把潘美描写成为一个心胸狭窄、奸诈狡猾、勾结敌人、阴谋卖国、陷害忠良、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对潘美的诽谤和丑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潘美蒙受了奇耻大辱、声名狼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这些文艺作品也蒙蔽了一代又一代的善良读者和观众,致使许多读者和观众信以为真,认为潘美真的就是大坏蛋。甚至有些史学家也将这些文艺作品当成史料,用来论证潘美确实是个卖国的大奸臣。
实际上,这些文艺作品也为许多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所不耻。从古至今,许多维护真理、伸张正义的史学家、剧作家和评论家们,在一片咒骂潘美的嚣张气焰中,勇敢地站出来讲公道话,撰写文章、发表评论,为潘美鸣冤叫屈,替潘美翻案。他们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掷地有声,发出了抱打不平的最强音,堪称难能可贵。顾全芳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专家学者,他秉持正义,撰写了《替潘美翻案》一文。这篇文章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对加在潘美头上的不实之词进行有力的驳斥,肯定了潘美并不是害死杨业元凶,肯定了潘美在结束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建立赵宋政权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顾全芳先生的这篇文章申张了正义,为北宋开国功臣潘美洗刷了千年耻辱,也为潘美的后裔增添了荣光。今天我特将此文打出来,推荐给潘氏宗亲网予以发表。
2009年4月21日
在传说、小说与戏曲中,潘美是人人皆曰可杀的卖国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潘美,却绝非如此可恶。遗憾的是,明清以来的学者,受小说戏曲的影响,大多认为潘美是历史的罪人。现代乃至当代的一些史学家,因袭旧说,依然把潘美作为反面人物来对待。近年来,不时有人发表文论著述,任意贬低与丑化历史上的潘美。
本文力求从史实出发,公允地评价潘美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由于文中的立论与传统观念、与史学界几成定论的流行看法,有原则性的分歧,因而除了论述己见之外,并将本文命题曰:替潘美翻案。
一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出身军校家庭。在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少年潘美胸怀大志,一心想“立功名,取富贵”,不愿默默无闻地“与万物共尽”。柴荣任开封府尹时,潘美就在柴荣幕下做事,逐渐成为其亲信。柴荣于公元954年即帝位,是为周世宗。潘美便成了后周的供奉官。柴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内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对外抗御契丹贵族的南扰。潘美在柴荣手下,对他“立功名”抱负,对他后来的思想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柴荣刚即皇帝位,占据太原一带的北汉,竟“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洲”,青年柴荣针锋相对,亲自带兵,与北汉激战于山西高平。北汉大败;契丹军也“弃甲而遁”。后周乘胜打到太原。在这场大战中,不满三十岁的潘美,曾领“精卒数千扼江渚岭,虏果由其路来援(北汉)。美坚壁不与战,虏遁去”。江渚岭又叫江猪岭,是险隘要道。这是潘美平生第一次与契丹(辽国)的军队接触,并且成功地狙击了敌军。这就使辽军无法援汉,有助于后周打败北汉的进攻。为此,潘美升任为西上合门副使。次年,周世宗西征后蜀,潘美曾到永兴(陕西西安)帮助西征,并提升为客省使。
潘美在后周属下级官吏。由于后周在五代十国中算是较开明的政权,尤其是潘美曾积极抗辽,因而青年时期的潘美,于历史,于社会,当无罪可言;某种程度上,还应该说是有功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回军开封,建立宋朝政权。由于“太祖与美素相厚”,在后周时就有私交,所以赵匡胤代后周而自立时,曾让潘美“谕旨中外”。
潘美由后周而入宋,当然是大势所趋、无可非议之举。这就决定了他一生的政治前程。从此,潘美为赵宋政权而南征北战,效命终生,成为北宋的开国勋臣,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北宋立国之初,原后周各地节度使并不归服。陕西河东节度使袁彦蠢蠢欲动,宋太祖怕袁彦起后反宋,便派潘美到陕西去。防止袁彦动武。潘美只身前往。向袁彦宣传赵宋政权及宋太祖的意图,终于说服了袁彦归顺宋朝。这是潘美才智的大显露。宋太祖十分高兴,称道“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江苏扬州起兵反宋,宋太祖亲自领兵攻下扬州。潘美以行营都监之职,随军南下,立了功,升任为扬州巡检。这些,起到了巩固赵宋政权的积极作用。
各地节度使平服,赵宋政权得到稳定和巩固。赵匡胤为了防止禁军反叛,曾“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首领的兵权。之后,又罢掌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权,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由此,“诸节度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为什么潘美不在释兵权之列?当然主要是由于潘美尚未掌握重兵,但与潘美忠于赵宋,得到宋太祖器重信任,也不无关系。潘美领兵打仗,妻儿留在东京以示忠心。这样,潘美不但不释兵权,反而军权越来越大,在平定五代十国,统一天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太祖统一天下,军事上采用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首先占领荆南。963年8月(月系夏历,下同),潘美调任潭州(湖南长沙)防御使。次年,打下湖南郴州。湖南战略地位重要,它西窥后蜀,南胁南汉。南汉刘鋹感到威胁,曾“侵潭州,防御使潘美击却之”。又“数寇桂阳、江华,(潘)美击走之。”潘美驻兵湖南数年,为宋朝统一南方创造了条件。到了970年9月,宋太祖决定以潘美为统帅,率军南征南汉。经过数次大战,南汉所属广西等地为潘美所占,于971年春直逼广州。刘鋹山穷水尽,投降了宋朝。潘美“擒鋹送京师,露布以闻。”南汉被消灭了。北宋由此而得县二百余,户十七万。由于地广人稀,宋太祖诏令潘美“度其地里,并省以便民”。
南汉消灭后,潘美到广州;不久,升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之后,又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在此期间,潘美为巩固北宋在南方的统治,尽力效劳。“土匪周思琼负海为乱。(潘)美讨平之,岭表以定。”至此,潘美不但显示了军事统帅的才能,而且很快成为北宋的主要军事将领之一。有人认为潘美属无能之辈,与史不符。
974年9月,宋太祖命令潘美出师向东,攻取南唐。曹彬、潘美领兵十万,战船数千,直指金陵(今江苏南京)。李后主诗词写得漂亮,治军打仗却不行,只得派大臣徐铉到东京(开封),求见宋太祖,“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宋太祖哈哈大笑。李煜无奈,只得应战。潘美“率精锐短兵接战,因与大将曹彬率士晨夜攻城,百道俱进。”金陵城破,李后主只得奉表“先见潘美设拜,美答之;次拜彬”,投降了宋朝。消灭南唐,北宋“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潘美因作战有功,迁升为宣徽北院使。
此后,我国南方为赵宋政权所统一,“自江南既平,两浙、福建纳土之后,诸州直隶京师,无复藩府。”北宋之统一江南,有其历史的必然。赵宋建国,以后周政权为基础。后周是中原强大而进步的割据政权。那种认为五代十国及北宋,究竟由谁来统一中国,纯属偶然的看法,未免主观。北宋之统一江南,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战乱分裂的局面,符合当时人心思安定,人心思统一的潮流。统一的中国,比起分裂的中国来,对于人民的生活,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总要好一些。潘美作为北宋的主要军事将领之一,在北宋统一中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功绩,当然应当得到肯定。
二
南方平定之后,当时我国北方还有北汉、辽国等国。宋太祖曾于969年亲征太原,由于辽国援北汉等原因,太原未曾打下。到了976年8月,宋太祖又诏令党进、潘美分兵进围太原。潘美与北汉军“战于汾上,破之,且多擒获。”由于辽军援汉,加上宋太祖病死,宋军只得南还,太原终于未曾打下。
宋太宗即位后,决心消灭北汉,并为此作了准备。979年初,宋太宗“宴潘美等于长春殿,帝亲授方略以遣之。”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分兵四路进逼太原。北汉各州县先后攻破,太原被围。宋太宗亲征,至太原城下。北汉危急,求援于辽。辽与北宋多年来基本和好,互遣使者。这时,“只得遣使问宋:‘何名而讨汉也?’帝曰:‘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授,和约如故;不然,唯有战耳!’”辽国权衡得失,还是决定派重兵援汉。孰不知这次援汉,险遭全军覆没。因为潘美等记取了前两次辽军支援北汉的教训,首先派精锐在石岭关(白马岭,忻县南)等待辽军,两军大战,辽败,回军。从此,太原外无救兵,内缺粮草,北汉主刘继元只得投降了宋朝,同时归宋的,尚有杨业等文武官员。这样,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终于被北宋统一了。
现在的问题是:潘美打太原,平北汉,究竟应该如何评价?
北汉是地据山西晋中一带的弹丸小国。它的立国与生存,全靠辽国的支撑。北汉对契丹,则向来唯命是从,称臣称儿,每年还要向辽国输送大量钱财,实际上是辽国的附属国。正由于此,辽国对北汉十分重视,每有危难,总是率军相援。这是由于北汉不仅是辽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可以通过北汉而进犯中原。北汉之依辽,不以为耻,反而狐假虎威,与后周及后来的北宋相仇杀。因此,消灭北汉,实际上也是对辽国的沉重打击,拔掉了它伸向内地的爪牙。这对北宋与辽的对峙,尤其是对北宋的搞辽防辽,是有意义的。实际上,辽国此后在山西方面,只能达到雁门关一线,而不能再长驱南下,直达黄河了。
另一方面,北汉的内政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之处。“北汉地狭产薄,又岁输于辽,故国用日削”,甚至不得不搜括五台山的供施与马匹,为其统治者享用。对于这样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对当时的人民与社会,弊多而利少。
由上可见,潘美之打太原,平北汉,从总体来看,同样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史学家,都从这种大的历史范畴出发,去考察与评价潘美,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将潘美心情地加以丑化与否定。
有人认为,潘美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一个怒则杀人,动辄屠城的既不仁恕又不清慎的恶煞。”根据呢?根据之一是《烬余录》中记有潘美在打下太原后,有屠城的记载。《烬余录》是元人徐大焯的笔记,其中材料,大多传闻与史实相间,用它作史料,是要慎重一点的。实际上潘美打下太原之后,决无屠城之说,倒有“毁太原旧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筑并州新城”,“遣使分部徙居民于新并州,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死者甚众”等记载。从这些记载来看,潘美确实曾奉命水灌与火烧晋阳旧城,老百姓来不及撤出的,“死者甚众。”但这绝不是屠城。是否要水灌与火烧晋阳,是宋太宗的命令。尽管如此,我们也用不着替潘美辩护,在这件事上,潘美有责任。然而是否能由此而引申出潘美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的结论呢?不能。我们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史料,来证明潘美不好杀人。例如:宋太祖“遣将平金陵,亲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结果“金陵城中皆按堵如故。”“未尝妄戮一人,而江南平”。又如:宋太祖代周自立时,见周世宗的一个小儿子,一些人主张杀掉,“潘美遂持归”,收为自己养子。再如潘美在潭州时,与“少数部族”打仗,对溃散的敌人,拿出自己的薪俸,买了酒肉给他们吃,多方安抚。这些史料,难免有夸张溢美之处,但决不会是子虚乌有。打仗不是作礼拜,将士不是主张放生的佛教徒。两军相战,杀人是难免的。有人用戏曲《审潘洪》,来证明当时太原人民“对赵宋黑暗统治和潘美(戏剧叫潘仁美)罪恶行为的遣责和控诉。”未免太冒险了。戏剧不是历史,更不是史料。何况,潘美也为太原人民做了好事,扩建了唐明镇,即如今太原城的基础,并让百姓迁回太原。
潘美打太原,过小功劳大。
三
太原归宋后,宋太宗轻举妄动,竟想乘机彻底打败辽国,统一天下。宋军从太原出发,经河北,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辽之重地南京(今北京市)。由于准备不足,士卒疲困,以及辽军增援等原因,宋军先胜后败。宋太宗南逃至涿州。这次北征,潘美曾任幽州行府事,但其活动情况如何,史无可考。
北征之败后,宋太宗体会到要打败辽国,并非轻而易举,遂转而着重于镇守边境,并等待时机,与辽再战。七月,即任命潘美为三交都部署,负责山西方面的抗辽防辽。从此,潘美的主要活动,在于对辽国的攻守争战,直到去世。
三交在在山西阳曲县,是战略要地,离辽境不远,离雁门关也不远。潘美屯驻三交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以防辽军南下。
“太宗既平太原,以潘美守之。堕旧州,迁于榆次,又命美镇三交。三交西北二百里,地号故军,溪谷险绝,为戎人之咽喉,多由此入寇。美帅师袭之,伪军使安庆以城隆,因积粟屯其守之。久之,迁并州于三交,以美为帅矣。”潘美夺取故军,使辽军失去了南下的桥头堡。
“先是潘美帅河东,避寇钞为己累,令民内徙,空塞下不耕,号禁地,而忻县、代州、宁化、火山军度田甚广。”这就颇似坚壁清野,以免徒遭践踏。
“代北界天池山荒远,巡侯不至。潘美节度河东,新庙舍,作屋记,岁遣府卒祀之。”这是明确边境地界,以防吞食。后来辽国真地“易屋记。久之,来议界,”终于知其然而莫能夺也。”
由于潘美在山西边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上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能够有效地抗击了辽军的南犯,保卫了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
辽军南下而潘美击退者,史载有两次。第一次是980年春,辽国为报宋太宗攻南京之仇,以万骑攻雁门关。镇守雁门的是潘美的副将、代州刺史杨业。当时,潘美正在代州(山西代县一带)视察。潘美与杨业定计,由杨业领兵抄小路袭击敌后,潘美领军正面迎敌。“(潘)美誓众衔枚,大破之,俘获甚众。”这是以少胜多,以攻为守的大胜仗。这一仗,不但挫败了辽军南犯的计划,而且一扫北宋自幽州之败后的恐辽气氛。为此,潘美被封升为“代国公”。第二次辽军南下,是在982年夏。“契丹三万骑分道入寇,一袭雁门,潘美击破之,斩首三千级,逐北至其境,破垒三十六,俘老幼万余口,获牛马五万计。”从此,辽方有所克制,使山西雁门关一线多年相安无事。
从954年首次抗辽,到982年雁门关大捷,潘美先后数十年,多次与辽作战。这些战争,多以潘美胜利而告终。潘美的胜利,主要当然是将士的效命,人民的支持。但与潘美的指挥有方,当不可分,由于辽属进攻之一方,宋军多属防卫,因而从战争性质上讲,潘美的抗辽防辽,应当充分肯定。这里可以拿抗辽名将杨业作一比较。杨业属潘美领导。大体上,凡是杨业的抗辽战争,潘美都领导及参加了;而潘美的抗辽,杨业有的未曾参与。由于杨业后来被俘殉国,所以史学家及民间传说中,都充分肯定杨业;而对潘美的抗辽,多不提或少提,甚而贬低、否定潘美的抗辽业绩。这是违背历史实际的。当然,杨业绝食殉国,为潘美所不及。
宋太宗经过多年准备,决定于986年春大举北征辽国。对于这次所谓雍熙北伐的性质及得失成败,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这里仅从潘美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上,考察其功过是非。潘美是北宋三路北伐军中山西方面军的统帅,杨业为副。潘杨之军出雁门,进展顺利神速,很快拿下了山西北部的云、应、寰、朔四州。可惜河北宋军主力曹彬在岐沟关大败,三路宋军奉命全线撤退。辽军乘胜追击。潘美率军救援蔚州(河北蔚县),与辽将耶律斜轸战于飞狐(河北涞源北),败,潘美退还代州。
当时,辽军十数万压向山西雁门关。潘、杨在代州,军事态势显然十分危急。杨业主张坚守雁门关,监军王侁主张出击。杨业被迫出战朔州,结果全军覆没于陈家谷。至此,雍熙北伐以彻底败北而告终。北征之败,不仅决定了以后宋辽的长期对峙,而且决定了潘美的政治命运。由于潘美在杨业之死上负有责任,被宋太宗削职。尽管后来潘美又“复为检校太师。端拱初,知真定府。未几,复为并代都部署,知并州。”但终究已经夕阳西下,无所作为了。
综潘美之一生,统一中国中立功于前,抗辽防辽中戎马于后,既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又是对辽作战的著名将领。潘美有其失误,一误于杨业之死,二误于雍熙北征之败。但是,潘美既不是卖国奸臣,更不是陷害杨业的刽子手。潘美是有功于历史的帅才。
四
杨业为辽所俘之后,曾经说过:“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至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这里所说的“反为奸臣所迫”的奸臣,指的是谁?
清人康基田说:“潘美身为主将,”“非力不足制侁,盖阴忌其能(指杨业)而葸坐视,罪何减于侁也”。言下之意奸臣是潘美与王侁。
近人卫聚贤说:“诸将戍边者多妒之,当指潘美。”实指潘美是害死杨业的奸臣。
史学家余嘉锡也认为:潘“美以忌功妒名,遂置国事于不顾,奸臣之目,非美而谁。”
邓广铭等更明确提出:“潘美为什么要陷害杨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嫉功忌能。”
直到今天,潘美嫉妒杨业而害死了杨业之说,差不多成为定论。由这定论出发,潘美不仅成了陷害杨业的凶犯,而且成了历史的罪人。
然而,潘美陷害杨业一案,属历史的冤案。既然一些人仍然坚持这一案件,那么,也就有必要替潘美翻案。
为了弄清是谁迫使杨业走上绝路,这里有必要引述一下事件的经过。潘美、杨业兵退代州之时,耶律斜轸等快要赶到朔州(山西朔县)。此时此地,潘美大概召集了紧急军事会议。会上,杨业首先发言:“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接着发言的是王侁:“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接着发言的又是杨业:“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立即反对:“侁曰:君侯(杨业)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这无异是最后通牒,意思是说,要是你杨业不出战朔州,就是有“它志”--想逃跑或想降敌。杨业是北汉降将,最忌说他不忠。所以杨“业忿然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诸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以上记录,各史所载,并无出入,在史料上不存在争议。在杨业、王侁辩论过程中,史载刘文裕赞同王侁,面潘美并未表态。从上述记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逼迫、威胁杨业出战赴死的,首先是王侁,其次是刘文裕。因此,杨业所指的奸臣,当然是王、刘而非潘美。
人们要问:潘美身为统帅,为什么不敢反对王侁,而王侁为什么如此猖狂。这就要从宋朝的军政制度上去考察。北宋开国后不久,就重文轻武,深怕武将造反,因此,即使如潘美这样的功臣武将,宋太宗也不放心。此其一。其二,宋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措施之一,就是在军中设监军一职。监军可以监督军事行动,也可以与统帅分庭抗礼,有什么事,直接向皇帝报告,向皇帝负责。监军由皇帝直接委派,一般由皇帝宦戚担任。王侁、刘文裕正是这样的监军。了解这一点,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杨业被迫出战,而潘美又为什么不敢表态了。为了说明监军之淫威,在此举一条史料作旁证:北宋“景佑末,西鄙用兵,大将刘平死之,议者以朝廷使宦者监军,主帅节制有不得专者,故平失利。诏诛监军黄德和,或乞罢诸帅监军。”监军之猖狂与危害,到了引起公愤的地步。
潘美不是杨业之死一案的主犯,不等于他没有责任。责任之一在于没有见义勇为,坚决反对王侁而支持杨业。责任之二在于陈家谷杨业兵败时,潘美违约撤兵。说严重点,这是见杨业之危而不顾。为此,宋太宗宣布“群师败约,援兵不前”,使杨业“独以孤军,陷于沙漠”,从而处分了潘美。宋太宗清楚逼迫杨业的是王侁、刘文裕而不是潘美,因而将王、刘革职为民。这一点,翦伯赞早就指出:“我怀疑王侁通敌,害死杨业的,主要是王侁。”王侁通敌证据不足,但害死杨业铁证如山。
持潘美陷害杨业论者,寻找了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论点立论。理由之一是潘美、杨业雁门关大捷后,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从而使“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一些学者断定,这里“潜上谤书”,说杨业坏话的“就是潘美”。其实,原文有一个“多”字,即不是专指一人。即使是专指一人,为什么不是别的当时多达数十人的其它主将,而非是潘美不可呢?依情理而论,雁门关大捷后,杨业升了官,潘美更升了官,潘美有什么必要去忌恨自己的下级呢?杨业既不威胁到潘美的权力,更不会去争官。其次,从以后的事实来看,潘、杨二人一向合作得很好,并没有什么矛盾。第三,潘美向皇帝反映自己下级杨业的情况,属正常职责范围,根本用不着偷偷摸摸,去“潜上谤书”。可见,说潘美早就忌恨杨业而后想害死杨业,站不住脚。理由之二是雍熙北伐时,杨业打了胜仗,在《宋实录?潘美传》等书中,“均只字未载杨业在收复云应四州中的功绩。但《辽史》有关诸传的记载 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原因在于《宋实录》的根据是潘美的战报,“这就又恰恰说明潘美对杨业的功名是何等的妒忌!”这种逻辑推断,使人不敢苟同。第一,《宋实录?潘美传》,是专记潘美事迹的传记,在这短短的传记中,不可能、也用不着把包括杨业在内的一些人,都记进去。第二,潘美参加收复云应四州,是历史事实,《辽史》方面也有记载。第三,许多史书上,记载了杨业参加收复云应四州,这些记载,史料来源可能出于潘美战报。第四,《宋史?杨业传》中,在记述有关潘、杨雁门关大捷时,只字不提潘美的战功,这当作何解释?这是否是杨业对潘美功名“是何等妒忌”?至于理由之三,有人用悼念杨业的诗词,来证明潘美害死了杨业,这里略而不论。且不说该诗并未明指潘美,而是暗指王侁及潘美,即便是指潘美,诗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能把诗当作确切的史料。
顺便提一下,《辞海》“潘美”条中说,“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攻辽,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陷敌牺牲。旋以业妻折太君提出控诉,受降级处分。”杨业之妻是谁,无史可查:折太君是艺术典型而不是历史人物;折太君控告潘美云云,不过是民间传说与艺术家的虚构。这是不足为凭的。
五
潘美不是历史罪人,而是历史功臣。那么,为什么在人民的心目中,潘美竟然成了白脸奸臣?究其原因,多半与艺术有关。而这种历史的颠倒,在小说、戏曲中比比皆是。曹操、武则天的被后人唾骂,多由小说、戏曲的宣传而来。潘美也是如此:
从北宋到南宋,潘美得到的评价,大体上是公正的。即使在传说与艺术中,潘美也未被丑化与歪曲。北宋王溥在评论潘美、曹彬时,称之为“似以大将之材,慷慨仗义,征伐四克。”就是在宋太宗处分潘美的诏令中,也认为潘美“久在边陲,累分忧寄”,因而“特示从轻”,将潘削职而已。到了999年,潘美还得到很高的荣誉,被“配饷太宗庙庭”。
潘美的悲剧,出于元代。事隔百年,真实历史逐渐淡漠与忘却,艺术家们便不顾历史而任意虚构与创造。在《昊天塔孟良盗骨》等元曲中,潘美便成了一心害死杨业,“誓要杀死杨家父子”的奸雄。此说一出,流传至今。实际上,杨业既非死于潘美之手,他的七个儿子也决非潘美所害。剧作者可能有感于陈家谷兵败时潘美不救杨业,敷演了潘美这一反面典型。这是可以允许与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是,至今有的史学家,居然以元曲《八大王开诏救忠》作史料,来论证潘美之罪恶。这就显然把历史与艺术混为一谈了。即使在今天,人们在创造历史剧时(更不论传说剧之类了),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所有的历史剧,都难以忠于历史。我们怎能把数百年前的戏曲,作为史料呢?
这种捕捉历史的影子而随心所欲、无限扩展的情况,到了明代后期,就更加明显了。在万历年间刊行的《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等小说里,潘美不仅成了陷害杨家将的奸臣,而且差不多成了勾结辽国的奸细。艺术向前跨一步,历史却跑得无影踪了。清代直到今天的戏曲,大多根据小说改编。在《潘杨讼》等戏曲中,潘美已经被丑化得使人怒目。而清代的宫廷戏《昭代箫韶》,则在宣传愚忠的主旨下,更把历史上的潘美任意糟蹋。
由于小说、戏曲、曲艺的读者与观众,要比史书的读者多得多,久而久之,艺术的潘美代替了历史上潘美。潘美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平心而论,潘美的不幸怪不得艺术家。艺术不是历史。历史必须忠于过去的事实,而艺术则允许渲染、夸张,以至“无中生有”地虚构。缺少这些,艺术只得等于历史。因此作为艺术形象,潘美尽可在小说、戏曲中继续存在下去。然而作为历史,却有必要替潘美翻案,以还潘美其人的本来面目,从而使人们获得准确的历史知识。这就是写作本文的动机与目的。
说明:
1、本文注释全略
2、原载:
《晋阳学刊》1982年第6期
3、转载:
《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83年第1期
评论 (9)
监军是干什么的?监军是皇帝派去监督在外带兵打仗主帅的。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社会里,出现主帅不能制皇帝派去监督自己的监军,那是当时的时代产物。由于清朝之后不设监军了,一些学者甚至是历史学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监军对统帅的挟制力,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元人苏天爵的《元朝名臣事略•姚枢传》载:元宪宗三年(1253年)夏,蒙哥命忽必烈远征大理国(今云南省境内),生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的姚枢作为主要谋臣随军从征,他对忽必烈说“宋祖遣曹彬取南唐,敕无效潘美伐蜀嗜杀”。
这也许是《宋史潘美》中“美好乘怒杀人”的依据,但现有史料没有潘美伐蜀的记载,故潘美好杀人之说不可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