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城区东郊、广九铁路与中山大道 之间。属东圃镇。南宋建村,因村旁有3座小山岗。人们喻为“三颗珍珠”,故名三珠岗, 初称珠子村,后简作珠村。
春秋时期,珠村还是一片蛮荒之野,战国时期则为“扬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珠村所在区域属番禺县鹿步司。
珠村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村旁有3座圆圆的、珠子版山岗——“三珠岗”而得名珠子村,现简作珠村。明清时期,曾称为“朱紫”。有人认为,这是借“珠子”谐音而改的雅名,族谱记载则取“朱衣耀映,紫气辉腾”之意。
民国26年(1937年) 起,珠村归属广州市。解放后,又先后归番禺县和广州市管辖,1985年以前为广州市郊区管辖的行政村,现隶属广州市天河区。
2005年,在距离珠村东北一公里的吉山村,考古人员发现有东汉、晋代的古墓群。他们推测,珠村的形成历史也许会更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
珠村村民主要由潘、钟两姓组成, 潘姓有11个房支, 钟姓有2个房支, 每个房支据一片领地,形成13 个居住生活组团, 组成上社、中社、下社三大组团。
现珠村第一大姓潘氏,以“荥阳”为堂号,据其族谱记载,他们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的后代。毕公的儿子被封于潘,其后,子孙以地名为姓,将姓“姬”改姓“潘”。南宋末年,潘氏的一支,从韶关南雄迁居至广州番禺化龙细墟镇。珠村一世祖潘宗胪,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山县丞,“因避海寇,携幼隐名始居鹿步都”,潘姓开始定居在珠村。
钟氏以“颍川”为堂号,是秦末汉初钟接的后代。钟接是黄帝的第59世孙,秦末楚将钟离昧的儿子,祖籍河南颍川长葛。长葛钟氏魏晋时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出过许多名人,被称为“邑中望族”。南宋初年,钟姓迁入珠村。北宋初,防御使钟轼率军南下,留守广州,成为南迁始祖,其子孙迁居至现在的珠村。
此外,珠村一直流传着潘、钟两姓本是姻亲的说法。原来,钟姓南迁始祖钟轼娶了当时的相国、宋代名将潘美的女儿为妻,而潘美,正是珠村潘氏的祖先。
《潘氏大宗图谱》曾记载珠村昔日美景:“灵峰秀其脉,枝山列其屏。紫水环其地,梅圃接其壤,南带珠海风,帆沙乌烟云竹树若隐若现,洵岭海见一大观也。”珠村濒临珠江,后有大灵山,隔河相望有一升旗山;升旗山位于黄埔军校内,比大灵山要矮一些。
潘文治故居
潘文治故居,被人们称为“洋楼”,曾是国共两党高层聚会的地方,还一度用作东征军弹药库的中转站。
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曾作为东征军弹药库的中转站;宗祠大门两边有对联“鱼化三珠水,霞明一县花”,“一县花”,歌颂潘岳当年的事迹。
珠村名人
潘岳
潘岳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擅长诗赋,是一代文学家。他任河阳县令时,遍种桃李,遇上诉讼,便先让双方去协同浇花,待他们怒气平息后,才开始审案。由于他廉明公正,被人们称为青天,时有“河阳一县花”的美名。
潘文治
潘文治,著名爱国将领,曾任民国海军总司令,其夫人是宋美龄的嫡亲表姐。潘文治早年就读黄埔水师学堂,后远赴英国留学,返国后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护法战争等,孙中山称赞他“志行纯洁、深资倚畀”。1924年,孙中山任命其为海军练习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和筹备中的黄埔海军学校校长。
中国海军之家
珠村潘家一门出过3名海军将领:潘文治(民国海军总司令)、其六弟潘文绚和七弟潘文谱(皆曾任海军军舰舰长)。此外,珠村还走出了40多名海军将士。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