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杨无世仇,自古可结亲

不久前曾经读过一篇有关姓氏妨碍婚姻的文章。我读后感想颇多,觉得心中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文章内容。一位杨姓男青年参加工作后,在其工作单位结识了一位各方面都很好的潘姓女青年,小杨很喜欢小潘,随着交往的加深,两人互相爱慕,有了感情,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有一天小潘向父母说明了与小杨的事,她的父母委婉地告诉女儿,人们常说“潘杨有世仇,自古不结亲”。然而小潘认为时代不同了,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哪有那么多陈规陋习!善良的父母心便软了下来,同意女儿的选择,默认了他们的关系。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这对年轻的恋人始料未及,不知所措。小杨带着小潘去老家看望长辈,起初小杨的父母看到儿子漂亮懂事的女友时,欢天喜地,笑容可掬。但是当他们得知未来的儿媳妇姓潘时,立刻显出不悦之色。最可怕的事情是小杨八十多岁的祖母竟然一死相威胁,逼迫小杨与小潘分手。说什么大奸臣潘仁美设计陷害杨家先人老令公杨继业,又射杀了回朝搬兵的杨七郎,老贼官报私仇,让人痛恨啊!潘杨两姓有世仇,怎么能和仇人的后代结亲呢!由于杨老太太寻死觅活,小杨和小潘只好妥协,忍痛中止了两人的关系。

那么潘杨果真有世仇吗?真像小说、戏剧、野史里描绘的那样吗?我们还是以《宋史》为依据,追根溯源,探求历史真相吧。

潘杨两家所谓的“世仇”,起源于潘美与杨业的雍熙三年的北伐。据《宋史·潘美传》中记载,潘美,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只身前往敌营说服悍将袁颜,率军平南汉、南唐、北汉,战功卓著。北宋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西路军主帅潘美和号称“杨无敌”的名将副帅杨业,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率军从雁门关北上伐辽。西路军初战,捷报频传,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举攻克寰、应、云、朔四州。但宋军主力东路军却出师不利,遭敌重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严重影响了整个攻辽战局。为此宋太宗迅速下诏命令中西两路大军火速撤退。然而就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战略撤退中,西路军统帅之间意见不一,配合失当,杨业的正确意见竟遭到监军王侁的阻挠和讥笑。将军刘文裕等人也随声附和,支持王侁的错误行径,监军王侁本是纨绔子弟,无甚能力,他虽不懂兵书战策,却指手画脚,充当内行,对杨业的建议置若罔闻,刚愎自用,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我们统兵数万,竟然如此胆怯,你平素号称‘无敌’,如今遇敌却畏惧不前,是不是另有所图?”杨业本是北汉的降将,当王侁以监军的口吻,暗示他有不轨之意时,杨业慷慨激昂地回答:“我何惧一死,只是这样会无谓地葬送士兵的性命而已,既然你如此责备我畏惧不前,那么,我就死在诸将前面吧!”

王侁为何敢如此狂妄放肆呢?原来宋太宗为了操纵全国的军队,防止新的军事强人的出现,害怕武人再搞“黄袍加身”的政变,给每一位统兵的将帅设置了一个监军,并赋予监军很大的权利,将帅的一举一动,全部由监军直接汇报给皇帝。因此外行的监军在皇帝的纵容和支持下,往往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侮辱内行的将帅。所以王侁的意见最终就成为了决策,杨业不得不违心服从,就是主帅潘美也不敢表示异议,做出决断。

潘美按杨业的请求,布兵于陈家谷口,他们等了很久,不见动静。而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以为杨业部已获胜,为了争功竟擅自行动,潘美又禁止不住,只好违心同行。在往前方行进途中,当王侁、刘文裕等人得知杨业已败时,则置杨业不顾,逃之夭夭。可怜杨业退至陈家谷时,天色已晚,伏兵已撤,空无一人。杨业欲哭无泪,悲痛万分,身陷绝境,只能以死相拼,最终众寡悬殊,全军覆没。杨业子杨廷玉、老将王贵等也一同战死沙场。战后潘美受到消秩三等的处罚,而王侁、刘文裕等人皆被除名。此后潘美内心忧愤,很快病逝。宋庭追封其为郑王,配飨太宗庙庭。野史戏剧里皆说潘美陷害杨家将,此为无良小说家杜撰虚构的,经不起历史地考证。

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先生的《从历史人物潘美到戏剧形象潘仁美—兼读口述历史的特征及其文学的关系》公开的学术讲座,立意高深、视角独特,给听众和读者耳目一新,发人深省的感觉。教授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新解读《宋史·杨业传》,他用精辟的语言,详实的历史背景资料,再现了杨家将的传奇的故事,演讲中教授指出“杨业之死,决非潘美之过,而是监军王侁、刘文裕等人逼迫所至。”二是口诉历史中的潘仁美及其对历史与文学的影响,教授引经据典,通过《杨文公谈苑》等古代经典作品,论述了“把潘美塑造成潘仁美是一大历史冤案”,还原了潘美是英雄将帅的历史真相。三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教授对“口述历史”做了解释,并追溯了它的渊源,通过古代典籍对其发展的原因,作了解答。四是总结和推论。教授总结了口述历史与文学、历史的关系,文学不是历史,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它和口述历史很接近,但是历史是现实的反映。至于潘美设计射杀回朝搬兵的杨七郎更是无稽之谈,纯属虚构,不足为信。

据史料记载潘美、杨业戊守边关,两人共事七年之久,彼此合作,取得辉煌的功绩,并无两人不和地记载;由此可知两人相处的还是非常融洽的。可谓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友了。目前详实的历史资料已向世人证实,潘杨之间没有仇怨,潘杨两姓之间没有“世仇”。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潘杨自古不结亲”的问题吧,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结论,愚不可及,误人至深。我们还是让历史来作答吧,因为读史使人明智,才会有谣言至于智者的效果。

西晋王朝是早于北宋六七百年的朝代,它比北宋更“古”。西晋初年的大文学家潘岳,就是杨家的乘龙快胥。

潘岳(247-300)就是众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祖籍荥阳中牟。潘岳可称“才貌双全”,人们常说“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在现实生活中潘岳绝对是好男人。十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感情专一。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十岁就许配给潘家,杨氏一门“举清高”,男女皆有真才实学,潘岳与杨氏伉俪和谐,举案齐眉,十分恩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年)去世,潘岳痛不欲生,倾情写诗缅怀亡妻。潘岳的悼亡词写的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是中国此类题材中最早的米高篇佳作。杨氏故后,潘岳为寄托哀思,连续写了三首悼亡诗,如哭如诉,感人至深,可谓是千古绝唱,流传百世,同时也向世人 昭示着潘杨二人忠贞美好的爱情。

当代著名的笑星潘长江,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喜剧演员,他的爱人就姓杨,潘长江也是演艺圈里的模范丈夫,他和妻子杨云,彼此信任,互相关爱,感情深厚,相敬如宾。潘长江经常和一些高大俊俏的女演员演出,但他从来没有绯闻传出。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潘杨两姓结亲古已有之,今也屡见不鲜。可见“潘杨自古不结亲”的传闻是多么站不脚啊。

无知的文人歪曲历史,通过编写小说、戏剧等,故意贬损潘美,挑拨潘杨两姓的关系,造成了两姓后人的误解和仇视,严重影响了两姓子孙的正常交往。

一千多年来,这种不实之间,贻害无穷,阻碍了两姓后人的友好交往,拆散了无数个好姻缘。真是可悲可叹啊。然而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生逢盛世,生活在一个实事求是 ,信息快捷的新时代,我们不再闭目塞听,孤陋寡闻。我们不再愚昧无知,一味盲从,我们也不再偏听偏信,人云亦云,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了。我们可以去查阅历史典籍,可以向专家学者请教,也可以上网搜集有关信息。

总之,我们 要有我们自己的真知灼见,勇敢地拿出勇气,明智地摒弃所谓“潘杨有世仇,自古不结亲”的无稽之谈和固有成见吧,但愿潘杨两姓的子孙后人,敞开胸襟,真诚尊重历史,友好相处吧。

时至今日,历史该到了正本清源,回归真相的时候了。

 

0 收藏

评论 (6)

杨业被宋皇的监军制度所杀,潘美被不良文人的笔杆子所杀!
攀登 #1 楼 2009-12-12 15:56
杨业被宋皇的监军制度所杀,潘美被不良文人的笔杆子所杀!
攀登 #2 楼 2009-12-12 15:56
沃野先生写出了真知卓见!
攀登 #3 楼 2009-12-12 15:59
关于潘杨之事,受戏剧小学影响很大。要改变和转变人们的那些不正确的看法,不能只留在口头上,要付诸实际行动,拿起笔来,向人们介绍那段历史的真相。我以为,沃野宗亲这样做,很好!
高坡 #4 楼 2009-12-13 20:57
潘杨两家本无事,只因小人生是非。
高坡 #5 楼 2009-12-13 21:06
宋以前潘杨关系要比较好的,宋以后潘杨是有一些恩怨,确确实实受到了文学的影响。
潘吉丁 #6 楼 2009-12-14 10:5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