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杨业之死,不少网上和书中的文章里说,潘美与杨业关系不和,他嫉妒杨业,是他陷害了杨业,甚至有人还说潘美是陷害杨业的主谋。其实,这种说法史记中是找不到依据的,也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雍熙三年,北宋分几路征伐契丹,由于曹彬兵败,朝廷命各路撤军班师,并令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的西路军在班师中,护云、朔、寰、应四州民南徙。契丹十万大军趁宋军之退反攻,潘美救蔚州失利后,《续资治通鉴》记载:“潘美既败于飞狐,乃与杨业引兵护云、朔、寰、应四州民南徙。至朔州狼牙村,闻契丹已陷寰州,兵势甚盛,业欲避其锋,谓美等曰:‘今敌锋益盛,不可与战。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悉兵来拒,即令朔州吏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监军蔚州刺史王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耳。’乃引兵自大石路趋朔州。将行……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色珍闻业且至,遣副部署萧达兰伏兵于路。业至,色珍拥众为战势,业麾帜而进,色珍佯败,伏兵四起,色珍还兵前战,业大败,退趋狼牙村。侁自寅至已不得业报,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辽兵败走,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果至谷口……马重伤不能进,匿深林中。契丹将耶律希达望见袍影,射之,业坠马被擒……不食,三日而死。”
以上记载写得清楚,在契丹已攻陷寰州兵势甚盛的情况下,就如何完成护民内迁上,杨业与王侁发生了争执。不管潘美当时心态如何,从史料上和当时的形势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完成护民内迁任务,这是大前提。潘美支持杨业或王侁,都不存在有意陷害谁的问题。在杨业与王侁的争执中,潘美并没有发言,也没有与王侁等在一起谋划和算计杨业。因此,不存在潘美陷害杨业的事,更说不上有陷害杨业的“主谋”或“次谋”。
当时,潘美与王侁按照原先预约在陈家谷布军,说明潘美还是支持了杨业的意见。王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潘美是“不能制”。王侁率兵离开谷口后,原定的“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的计划被打乱,独军孤守己失去作用,再则如果杨业确实胜了需要支援,潘美坐失良机,造成的后果也是承担不起的。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潘美“沿交河西南行”。在西南行二十里后,“俄闻业败”,才“麾兵却走”。“麾兵却走”的“却”解释是“退”、“还”,是离开而不是逃走。原因是杨业已败、生死不明,面对十万辽军,己有飞狐之败的潘美军,如果再次贸然出兵失利,不仅不能完成护民内迁的任务,而且还可能导致辽军趁虚而入危及后方。是前往与辽军拼搏还是后退护民内迁,作为一军之主的潘美选择了后者。 “麾兵却走”并非见死不救,护民内迁是朝廷给的首要任务。因此,以潘美“俄闻业败”,“麾兵却走”认定潘美在陷害杨业不合史实。
王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为什么潘美“不能制”?这是因为王侁是监军。监军和通判一样,是皇帝亲信。监军“既不是副职,也不是属官。《续资治通鉴》上就记载有“诸州所置通判,多与长吏忿争,常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 ”。监军代表皇上对在外将帅的行动进行监督和挟制,他还有权处死有不轨之举的将军。监军王侁代表皇上对将帅的挟制,既可对杨业,也包括了对潘美。在与杨业的争执中,是监军王侁“语激杨业”,在陈家谷是监军王侁擅离谷口,这在史籍上是记载得非常清楚的。如果说,对杨业之死非要去找一个所谓的陷害者或“主谋”,那自然是王侁,而非潘美。
在战场上,从来没有常胜的将军。陈家谷之战,潘美决策失误,导致名将杨业陷敌之死这是事实。决策失误与有意陷害毕竟不是一回事。把指挥官决策有误,致使将校或部下伤亡,说成是有意迫害部下,说成是奸臣,显然不合情也不合理。
《宋史.杨业》记载有“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有人认为,在杨业之上的主将是潘美,“主将戍边者多忌之”虽没有指明,其实就是指潘美。查《二十五史》(现代版)等有关书籍,专家对“主将戍边者多忌之”的译文是“许多戍守边疆的主将嫉妒杨业”。可见这个‘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指的是潘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依据的。
退而言之,假定“许多戍守边疆的主将”等同于“杨业之上的主将”,“主将戍边者多忌”之就是潘美“多忌之”。据有关文章说,潘美他是军事家,在打南汉、南唐、北汉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众多大将中,最受宋太祖、太宗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彬,另一个便是潘美。王巩《随手杂录》中也有记载,说“ 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辈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太祖、太宗时,诸节度使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这说明潘美与太宗之间关系非同一般,按现在的说法他们“是铁哥们”。那么,假定真的是潘美写了谤书送给了宋太宗,宋太宗会把铁哥们写的谤书交给杨业吗?
翻开记载着宋朝300余年历史的《续资治通鉴》,上面有众多将帅之间、宰臣之间不睦的记录,如:“李虑耘与慕容延钊不协”(卷3)”; “丁谓恶冠准、李迪,必欲置死地(卷35)”,冠准与王嗣宗不协等。但不见潘美嫉妒杨业的记载,(尽管《杨业传》中有“杨业太息日:“上遇我厚,期捍边破贼以报,而反为奸臣所嫉,逼令赴死”之说,可当事方《辽史》都没这记载,可见这是作者借杨业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不足用以为证)。《廿二史扎记校证》“宋史列传遗漏者”、“宋史排列失当处”等各卷里,也只有“南唐徐铉,北汉杨业,后仕于宋,既入之宋臣传矣,南唐之周惟简,西蜀之欧阳迥,亦皆仕宋,历官多年,何以又不入宋臣传(卷24)”之说。在辑录有宋代六百余人正史以外来自于笔记、方志、文集、杂史、传说的《宋人轶事汇编》上,也不见潘美嫉妒杨业或与杨业关系不和的事。另外,“李虑耘与慕容延钊不协”止罪了虑耘(《续资治通鉴》卷3);“范讽与庞籍不协”两受责职(《续资治通鉴》卷39)”,冠准与王嗣宗不协既去位(《续资治通鉴》卷32),而当潘美与杨业不协,在北伐中,又令两人分别任主帅、副帅,这可是军中大忌,难道宋太宗连这起码的常识都不懂吗?显然用“主将戍边者多忌之”证明潘美嫉妒杨业也是没有依据的。
也许有人会说,潘美嫉妒杨业的事是有的,只是因为他是宋初宿将,史官才不予记载。可是开宝元年(968年),德骧向太祖上奏说“赵普强市入第宅,聚敛财赂,帝怒,‘引柱斧击折其上腭二齿’(《续资治通鉴》卷5)”都记了,“冠准为枢密使,曹利用副之,准素轻曹利用”(《续资治通鉴》卷32)也都记了。潘美只是一个边关武将,他嫉杨业的事又为什么史官不能记呢?
据史书记载,太平兴国五年雁门关一战后,“以杨业领云州观察使,知代州事”。杨业领云州观察使、知代州后,有人上谤书 “言其短”。观察使是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分区司令。杨业一个太原降将,刚到宋朝就当了一个军分区司令,而跟随太祖、太宗征战大半辈子不少宋朝将军,有人对他嫉妒是可能的。而潘美当时已是正一品的“检校太师”,一个统帅三军的司令,杨业官职的升迁,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他会因为杨业官职的升迁去嫉妒自己的一个部下吗?
也有人以潘美是宋军攻太原的主帅、《宋史·潘美》对雁门关一战记载与《宋史·杨业》不一、《宋史·潘美》中有党进而没杨业、《宋史》中不见《辽史》的“各守边约”、南唐降臣张咏的诗等为据,证明潘美与杨业不和,并一直在陷害杨业。这些证据是否有说服力呢?
攻太原,潘美是宋军的主帅这事不假,当时双方各为其主,发生战斗是必定的,但以此证明潘美就会去嫉妒杨业未必是事实。更何况当时是以北宋胜利而结束战斗的。
关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雁门关一战,《宋史 .杨业》记载为“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宋史 .潘美》记载为“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事实情况两传记载得清楚。《宋史·杨业》不记潘美,《宋史 .潘美》不记杨业,应该说是对等的。再则两传中 “均无任何对方在场描写”,这是《宋史》编者脱脱等人的事,也不该归罪于潘美。
《宋史 .潘美》中攻太原记有党进等人,而在雍熙撒三年(公元986)年北伐记载上,关于杨业的却一切省略。这是因为攻太原,党进是都部署,是主帅,潘美是监军,是副帅。副帅的传记上,记载了主帅,这很正常。以此证明潘美在陷害杨业显然证据不足。
关于《辽史.耶律学古》中有“学古与潘美各守边约,无相侵轶”记载,而《宋史》没有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辽史》和《宋史》都是脱脱等人主编的。既然《辽史》上有记载,虽《宋史 .潘美》传上没有,事隔千多年,我们假定《辽史》记载为实,也不能说明潘美与耶律学古“各守边约”,就会去害死杨业。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交战双方“各守边约”多的是,关键的是不丧权辱国。更何况当时 “代州就是杨业的驻地”,他是前线的总指挥。
也有人以苏辙的“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和张咏的“冒死雪忠臣, 谠言警贵侍”两诗为证,证明潘美陷害杨业事实存在。其实诗中的“诛肜”也好,与“忠臣”对应的“奸臣”也罢,它所指的人都具有不确定性,它既可潘美,也可指王侁或其他人。"可能"不等于"必然"。
退而言之,我们假定诗中的“诛肜”、“奸臣”指的就是潘美,或者说当时的哪一位舞文弄笔的人,留下有潘美与杨业关系不和或者潘美陷害杨业的说法,可翻开《宋史》中没有潘美与杨业关系不和的记载,佞臣、叛臣列传中也没有潘美,我们应该相信谁?自然相信的是《宋史》。道理很简单,就象树叶是绿色的,但偶尔也会有一片变成了红色,我们总不能因为有片红叶而说树叶就不是绿色的吧。
综上所述,潘美陷害了杨业之说是没有依据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春秋中文网 :http://www.cqzg.cn/html/200609/459021.html
中华历史网 http://www.cn-history.net/viewthread.php?tid=49855&extra=page%3D8
百度贴吧---拂尘吧 :http://post.baidu.com/f?kz=143085453
铁血论坛网:http://bbs.tiexue.net/post_1632261_1.html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