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天主编潘正镭先生

当记者在互联网上查阅到即将来访本报的新加坡华文报业广西考察团团长潘正镭先生是一位诗人“老总”时,作为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人”的我的确有几分兴奋——我扳着手指,数着日子,希望早日专访到这诗人主编潘正镭。

  2月24日晚,一场春雨把新加坡客人如期送达“绿城”南宁。翌日中午,记者在南宁“新加坡城”董事长傅文才先生的安排下,在南宁民族大道一个名字颇有诗意的茶餐吧——“半闲居”见到了潘正镭先生。

  文质彬彬、神采奕奕的潘正镭先生脸上总是挂着温文尔雅的笑容,他殷切地和我握手寒暄之后,我们便开始了“小诗人”访“大诗人”的闲聊。总结起来,记者觉得这位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天的现任“掌门人”很优秀,他集“诗人”、“报人”、“球员”于一身。请看——

  诗人潘正镭

  潘正镭先生现就职于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本来“报人”是他的第一身份,为何记者要先谈“诗人”潘正镭呢?!

  那是因为“报人”潘正镭其诗人情怀常存于心;“报人”潘正镭谈起诗歌便神采飞扬;“报人”潘正镭信誓旦旦:“在这诗人濒于绝种的时代,我还是要站出来高呼:‘天微明时我是诗人’!”;“报人”潘正镭正在着手出版他的第四本诗集,书名就叫:《天微明时我是诗人》。

  潘先生1955年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海南省文昌县。南洋大学文学士。他14岁开始写诗,上初二那年发表处女作《笼中鸟》。此后一直与诗歌情缘不断。潘先生至今已有《告诉阳光》、《赤道走索》、《再生树》等3本诗集出版,此外还出版有小说《沉船记》、报告文学集《看》、小品文集《不着地族》等,其中诗集《告诉阳光》获得新加坡全国书籍理事会“书籍奖”,小说《沉船记》获得新加坡“金狮奖”中的小说组首奖。值得一提的是,潘正镭的《赤道走索》有中国和新加坡两个版本,我国著名诗人艾青还为潘先生的中国版《赤道走索》亲笔题写了书名。

  当记者问及他哪部作品是他的最爱时,潘先生回答是:“每一部都是我的最爱!所谓‘文章是自己的好’,每一部作品都倾入了我自己的感情,那是我苦心经营的结果。每一部作品又都代表了每一个时段的人生感受,文章要学会自我珍惜!”

  有专家评介潘先生的诗越写越浅白,但却越来越有内涵,越有深度,发人深省。他早期的诗写的多数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显现诗人对生老病死的强烈感受,令人不期然感染到浓郁的气息;后期的诗从感性跨入知性的领域,表现的是一种文化气息;带给你更多思维的冲击。

  潘先生说,所谓好诗须能打动读者的心,而且要耐读。写诗时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并力求文字本身在诗中找到恰当的位置。

  潘先生不肯为文造情,每一首诗都是情动而辞发。难怪他从14岁开始写诗,至今为止还只出版了3本诗集。

  潘先生不敢苟同于“10个诗人9个“癫”的说法。他说文人的“癫”大多是为了逃避世界;他认为诗人要不癫才会写出好诗来。

  当问及他写诗的灵感从何而来时,潘先生说得一点也不扑朔迷离。他表示没有灵感这回事,灵感是积累在心中已久的思索力量在某一刻灵光一闪,灵机一动,才诉诸文字,写成诗行。

  作家诗人要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作家诗人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巴尔扎克和巴黎等。记者眼前的潘正镭先生就是具有新加坡所独有的“赤道文化”气质。潘先生的《赤道走索》末节的几句诗是:“赤道上走索手握平衡杆西朝的身体不断的回望日落前要走回太阳升起的方向……”

  潘先生解诗说:“新加坡地处东西要冲。西风东渐,我们要在东西文化之间抓取平衡杆,继往开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是我的理念,也是新加坡华人应追随的途径。”

  诗人的文化情怀,打开了记者的思路,也让记者坠入了“西风东渐”的“赤道迷思”之中……

  报人潘正镭

  “诗人”潘正镭先生同时是个优秀的“报人”,潘正镭先生在新加坡华文报业举足轻重,他首先是《联合早报》的“执行编辑”,兼任《联合早报》副刊部主任和《早报星期天》主编。作为联合早报的执行编辑,他还分管两份面向中小学生的报纸:一份是《星期五周报》,专门供给中学生阅读的;一份是《大拇指》,专供小学生阅读。

  报人潘正镭如今非常忙,作为《早报星期天》主编和分管《星期五周报》及《大拇指》的执行编辑,潘正镭先生很谦逊地说:“我始终认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为了打造“完美”的团队,作为新加坡华文报业俱乐部篮球队的一员,潘先生经常组织队友们“走出去”,每年要到中国或其他地方组织球赛。他说:“打球除了打球本身,我们还希望以球会友,会同行,从而交流学习,从而吸取经验。”潘先生告诉记者,近些年来,他们到过中国的台湾、东北、上海、厦门等地,与很多同行进行过很好的交流。[Page]

  通过“篮球外交”,潘主编既能不断地在报业经营上“取长补短”,又锤炼了队伍;既打造了团队精神,又增强了凝聚力,还可强身健体,一举多得。

  因此,潘正镭麾下的《早报星期天》、《星期五周报》和《大拇指》,近年来读者群增长得很好,广告与发行也不断攀升。

  球员潘正镭
 
  作为“业余球员”的潘正镭先生,每周三必打一场篮球,力求风雨无阻。每年必到国外与新闻媒体同行开展篮球友谊赛,目的:篮球外交,以球会友。

  潘先生说,每当周三来临,“发烧友”们便自发集合。通过坚持打球,大伙儿增强了体质,从而能保持抖擞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去生活。

  《联合早报》专栏作家黄意会先生与潘正镭先生是同学,他们工作、打球、喝茶、品画、论诗等常常形影不离。黄意会先生告诉记者,为何今年年过半百的潘正镭先生不显老?那是因为潘先生每天生活在“三意”(写意—诗意—快意)之中。

  因为诗歌,潘先生心底常存一份美好的“诗意”;因为打球,潘先生每周每日,便可感觉到团队的愉悦,感受到“快意”的挥洒;因为有了诗歌和篮球,作为“报人”的潘先生每天便生活得很“写意”……
(林涌泉 )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