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田因村边有两尊巨石形状如鹅而得名。村子离县城6.5公里,全村有256户1321人,有潘,韦,蒙,李,农几大姓氏,全为布依族。其中潘姓人口和户数都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二,所以也有人把鹅田叫做贞丰的“潘家庄”。
曾有诗赞鹅田:“对户丘涟涟,后有卧虎山;手植千年树,古来有鹅田”。鹅田原来有三颗千年树,分别是兰靛树、酸枣树和黑楠树,长得笔直。特别是原生在示范园附近的“伞状”古树,与附近一座“笔”状的石柱相邻,村里人常称这一带风景为“秀才坐台”。
提到黑楠树的珍贵,很多年长的人都会用“千年的榔万年杉,不如黑楠一枝丫”来形容。这一带历来是山环水抱,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地方。
鹅田村可谓地灵人杰。清代时村里有一位饱读诗书的绅士名叫潘国清,又名潘兆熬,方圆几十里内非常有名,布依民间称他为“潘秀才”。解放前,鹅田籍人士韦元相在云南嵩明县任过县长。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什么人将石鹅神化了,石鹅背后的悬崖绝壁上也自然凹出一个“人像”来,也不知是什么人将这人身石像称为“潘秀才”来身转世,一年四季都有人来这里挂红敬贡,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来这里求神仙和观音菩萨保佑,或者是来感受这里的灵气,最多的时候是在正月十五和七月半,人数大约有一两千人,一天到晚排着长队在这里烧香跪拜,乞求安康和来年平安顺利。“潘秀才”在布依族民间历来受人尊敬,布依妇女、布依姑娘每年在七月半要想“成仙”,坐“簸箕神”到天堂阴间与逝去的家人朋友聚会,都要借助“秀才”的神力,都要请到“秀才普坡雪”,“普坡雪”就是布依语“鹅田”的意思。
鹅田临近顶肖的韦元相墓到石鹅一直到者寸杉树林的四川道尹胡天鹏墓,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这条线是鹅田的龙脉,也就是风水宝地。以前的文人最爱吟诗作对。据说曾子元的学生以贞丰的地名出了一付上联:“石板田土石田纳秧何用”,很多人都对不上,还是让鹅田人对上了:“杨家山陇燕山石鹅泡蛋”。
今天鹅田自来水蓄水池一带的坝类就是当年红军经过鹅田的地方。据说红3军团还在鹅田吃中午饭,从中午到下午三、四点钟才结束。红军的经律严明,在农户家吃甜酒也是要付铜板。红军在鹅田写了两幅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贪污”。红军经过鹅田时,遭遇国民党飞机的低飞得侦察,红军戴着树帽躲在李子树脚。村民韦德安带红军到龙场,红军还送他一件棉裤。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博士今年重走长征路到贞丰。她还说,红3军是彭德怀的部队,那时的棉裤也很值钱。
鹅田历史上还是贞丰至花江古驿道的必经之地,村里经商的人常常通过白层渡口到广西做洋纱生意。
鹅田村土地宽阔,平坦,耕作条件优越。千百年来,鹅田人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解放以后,王涧淼在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就曾在鹅田现在的示范园搞园田化,鹅田曾作为一面红旗,历史上曾有“学鹅田,起鹅田”的号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鹅田大寨的的布依农民像其他同胞一样,日出而作,栉风沐雨,勤劳加科技,经济有所发展,但离共同富裕和小康的目标,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最近几年,鹅田村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98年宁波结对帮扶鹅田开始,鹅田村的发展更可谓日新月异。
回首望来路,八年间鹅田村发生了沧桑巨变。在这喜人的变化中,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和了解鹅田过去贫困与落后的根源。鹅田村过去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大概有六条原因:
首先是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严重的火灾。鹅田寨子大,人户密集,而从前民居的建筑,以木结构居多,一遇日烈风高的天气,便是村民们睡不安枕、提心吊胆的日子。
1936年10月28日的那场火灾,造成58幢房屋被毁,几乎半个寨子的村民栖身无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二次火灾,受灾村民达60多户;1967年6月8日,鹅田历史上的第三次火灾,造成37户人房屋被毁。三次火灾给鹅田人很深刻很惨痛的教训和创伤,很多家庭几代人披星戴月,省吃俭用,也未能从火灾的废墟上直起腰板。村民潘兴成家,是全村挂得上号的住房特困户,遭受火灾之后,一直住在茅草棚里几十年,要不是宁波捐资帮扶房改,他家的住房条件在短时间内恐怕也很难得到改善。
自然灾害也是阻碍鹅田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每年四五月间,鹅田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干旱和冰雹的双重威胁。要不是三岔河水库的建成和现代气象防雹设施的作用,鹅田的农业至今可能还要在朝不虑夕的惶恐之中。
基础设施落后是鹅田群众生产生活难有起色的一大根源。1998年以前,鹅田村仍处于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只通马车的状况。几百米的通村公路,长年失修,路面坑坑凸凸,只有几辆本村善于“越野”的敢于通行。
经济结构单一是造成鹅田经济长期处于温饱水平的根本原因。全村以种粮为主,粮农们主要是靠天吃饭,即使凭借优越的耕作条件,大部分人家还是处于有饭吃而没钱用的准贫困状态。
文化教育落后导致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普九”以前,青壮文盲较多,村民“等靠要”的现象严重,思想守旧。
强有力的村级班子长期以来一直是村民翘首以盼的一桩大事。村里长期没有人出来牵头办公益事业,村民“自治”的法定权利,大多时候,往往也流于一句空话。
宁波对口帮扶以后,鹅田经过八年苦心经营,归纳起来,村里发生了十四大变化:
至关重要的第一大进步是通电。1998年建成了前一至鹅田2.4公里的输电线路工程,家家户户用上了电。2003年8月,又完成了农网改造。从而永远地告别了昏暗的煤油灯时代在而步入电气化的行列。
第二大改观是通镶边公路。鹅田村现在的进村镶边公路、果园公路和村水泥便道,从路面质量到技术规范,达到甚至超过一些乡镇级标准。
第三大变化是通自来水。2002年以后,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以前只能是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便利。
第四大变化是鹅田人的果园率先装上了喷灌。黄花梨示范园的喷灌,这是目前只能在发达地区的果园场才得以一见的现代化先进设施。
第五桩喜事当然要数通闭路电视。2000年鹅田实现了“村村通”闭路电视工程,现在鹅田一半以上的人家,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偏僻的山村连通了遥远的北京。
鹅田的第六大起色当然是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2002年,鹅田开通了程控电话;2005年5月移动公司又在鹅田建设了“村村通”移动电话工程。
鹅田的第七大成就是推广建成了一批沼气池。2002年58户建设了沼气池,现已发展到80多户。沼气工程对鹅田家庭的“改灶”“改厕”,改变村民们的生活及卫生观念,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第八大建设是建成了杏琴园教学楼。2002年由宁波籍香港同胞赵安中捐资建成了杏琴园教学楼,建筑面积476.4平方米,使鹅田村数百名学童的求学环境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鹅田的第九大成绩是建成了海曙综合楼。2001年建成的建筑面积为227.5平方米的村两办公楼,庄重气派,如今已成为鹅田村对外的窗口和形象。
鹅田的第十成绩是建成了千亩梨园。2000年12月种植的千亩黄花梨,现在已全部进入了盛果期,初果期时收入最高的农户农文香收入达5000元。
第十一项成就是种草养牛示范成功。皇竹草的引进和推广,使牛改、规模养殖和整个鹅田的畜牧业有了可靠的草源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之后,黄花梨和畜牧业收入较高的农户近万元。
第十二大成功是绿化了600亩荒山。实施“珠防”工程,引进种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均显著的杜仲、木豆等植物,大大改善了鹅田的生态环境。
第十三大改观是建成了千亩高产稳产良田。新修的三条混凝土沟渠,确保了500亩优质水稻和500亩优质玉米的灌溉。
第十四大功绩是进行了房改。由宁波市出资,帮助30户特困村民按统一的设计和规划进行了房改,既改善了这些村民的居住条件,又改善了鹅田村整体的对外形象,同时还带动了38户村民进行了自发性房改。
鹅田村如今已确是“换了人间”。鹅田村的崛起,千言万语,只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由于有了宁波人民的倾情帮扶和政府各级各部门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的的接力援助。
鹅田村发展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西部寻找贫困根源并战胜贫困的一个缩影。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这些年来的扶贫实践,使我们逐步摸索出了适合鹅田经济发展的模式,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农村的工作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鹅田村基本形成了黄花梨、草地畜牧、优质粮食、绿色森林四大产业带,使今天的鹅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示范村。
鹅田扶贫示范村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的历程。拉电的时候,村民是积极集资投劳的,但也有个别农民说:“集这么多钱,点煤油都要点几十年”,收尾欠作生活费的时候有的妇女说:“你们少炒一盘行不行?”,后来施工时请她去送饭,最后不提了。
修路的时候,绝大分农户投劳完成了平整地面,但也有个别村民说:“给走就走,不给走就算”,最后遭到大家的攻击,说“拿田来做路,年年发财又发富,拿路来做田,年年买来过年”,才去完成。
集资搞闭路电视时,有的小孩威胁大人说,不集资就不读书,甚至有的农户以小孩生病为由去同亲友借100元钱来集资。有个农户还出现“两退三交”的现象,第一次集资时,有人说没有生活费还要集,这位村民说:“你们一下子说公,一下子说母,不交了”,于是退了集资款。等到安装时,又怕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家埋怨又交了。安装时要求自开5元的线盒,又退了。后来看见别人也是这样交,自己也想看,又交了。
安自来水的时候,有的农民怕象拉电一样有尾欠而不交集资款,要等主管道安装完毕以后安入户管时再集资。
修教学楼时,有个村干部动了小脑筋,把校址定在上寨的牛滚凼。上级领导来定校址时,他对统计员说,明天上级领导来定校址,你在家等我。第二天领导来时,他一个人接待,说校址定在上寨牛滚凼地势宽。过后还给统计员说:“昨天上级领导来定校址,你不在家”,其实统计员整天都在家。很多村民说,“有花不戴在脑壳上”。搞得驻村干部又重新开群众会,举手表决,才定在村办公楼附近。
宁波帮扶鹅田搞农房改造,建设新农村,在村里形成了竞争。过去总被人认为不成三样,总被人看不起的老实芭蕉的极贫户潘发贵、潘发祝、潘吉良也建起了新房。潘吉明建起了新房后,就情不自禁地在家门口呼口号:“哦,我现在做人也和别人一样哩啰”。年老体弱的上门女婿老段也敢在兄弟面前反问:“你们过去经常说我不行,现在行不行?”。过去因为失火性格孤僻的韦吉生在学生年代经常被人欺服,称他为“火星”、“火星”。这次也得到了宁波的农房改造指标,也建起了新房,也该治愈他35年的心灵创伤了。潘吉洋因为没有外援,宁波帮扶他建房时硬撑,犁地时耕牛因为超负荷劳作,没有病而死在地里,潘吉洋没有耕牛了,就起早摸黑去挖土,那种干劲比分田到户时还足。
原来搞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时,很多村民都不去参观。驻村干部说,你们挑水来淋秧苗,一挑五角钱,村民才蜂涌而上,第二年水稻旱育稀植自觉推广。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鹅田村能赶上和拥有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还应归功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想,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对口帮扶,没有珉谷镇把鹅田村作为扶贫典型来抓,没有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的扶贫工作者的真诚帮助。那么,可以说,鹅田村至今将仍会在贫困线上亦步亦趋,缓慢爬行,根本不可能成为今天这样让人称羡的扶贫示范村。鹅田也不会有今天这样让人心驰神往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令人留连忘返的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产业结构调整在鹅田收到了明显的实效,鹅田村由此摸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这就是种草养畜。皇竹草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甚至好田好土,都有种植;与此同时,牛改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率先示范的农户偿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良种牛个大膘肥,肉品极佳,价钱昂贵,市场前景一片大好。这就是鹅田生态农业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真诚帮扶,今天鹅田村的进村公路也许还是泥巴路。机耕道更是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说村子里四通八达的水泥便道了。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帮扶,今天鹅田村也许还是吃水靠人挑的老一套,更不敢奢望哗哗响的自来水进村入户了。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帮扶,也许今天鹅田学校的学生还在白天上课开着灯,雨天教室水没鞋的环境里上课,甚至鹅田村小学也会因为学生流失严重,连作为一个教学点的资格都会被取消了。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帮扶,鹅田的很多贫困户今天可能仍旧在晴天怕火,雨天怕漏的草房中苦度岁月。如果没有宁波的帮扶,沼气池、“珠防工程”、“村村通”移动机站等项目能否落户鹅田,也将是个未知数。
鹅田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变化的总和加起来,超过了鹅田有史以来的几百上千年。而在这些巨大的变化中间,“宁波”,多么闪光的字眼,铭刻在鹅田人的心中。八年来,宁波帮扶鹅田的资金达126.5万元,县配套52.2万元。村民人均吃粮已由八年前的200公斤,提高到眼前的400公斤;人均纯收入已从1998年的560元提高到2004年的1320元。由于有了上述一系列先进的生产设施,黄花梨进入了盛果期,种草养牛已经起步,鹅田村的后劲还很足呢。
鹅田与宁波相隔上千公里,地理上是内陆与沿海的概念,山里山外,却情深似海。鹅田能够成为宁波市的扶贫点,确实是一种机缘。如果没有国家对口帮扶的政策,宁波人民的视线也许不一定投向贞丰,就不会产生在大碑黄花梨基地附近选择一个扶贫示范村的想法。那么,鹅田的今天,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998年至今,这八年来,到过鹅田,来帮扶鹅田的宁波领导干部实在是数不胜数。以张祖安为代表的宁波人在这里演绎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宁波市扶贫办主任张祖安是全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知名的“扶贫状元”。但在鹅田,更多的人只把他当成无话不说的自家人。他朴实无华,也很务实,善良,甚至很幽默。他是凭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心来这里帮扶的。他同这里的村民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鹅田与宁波,在八年风雨中共同奋斗让扶贫之树结出累累硕果。今天,当你走近鹅田,就会感受到这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愉快。
鹅田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是我国当代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典范,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样板,是西部大开发浪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是“三个代表”思想在贵州高原的光辉结晶,也是贞丰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
曾有诗赞鹅田:“对户丘涟涟,后有卧虎山;手植千年树,古来有鹅田”。鹅田原来有三颗千年树,分别是兰靛树、酸枣树和黑楠树,长得笔直。特别是原生在示范园附近的“伞状”古树,与附近一座“笔”状的石柱相邻,村里人常称这一带风景为“秀才坐台”。
提到黑楠树的珍贵,很多年长的人都会用“千年的榔万年杉,不如黑楠一枝丫”来形容。这一带历来是山环水抱,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的地方。
鹅田村可谓地灵人杰。清代时村里有一位饱读诗书的绅士名叫潘国清,又名潘兆熬,方圆几十里内非常有名,布依民间称他为“潘秀才”。解放前,鹅田籍人士韦元相在云南嵩明县任过县长。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什么人将石鹅神化了,石鹅背后的悬崖绝壁上也自然凹出一个“人像”来,也不知是什么人将这人身石像称为“潘秀才”来身转世,一年四季都有人来这里挂红敬贡,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来这里求神仙和观音菩萨保佑,或者是来感受这里的灵气,最多的时候是在正月十五和七月半,人数大约有一两千人,一天到晚排着长队在这里烧香跪拜,乞求安康和来年平安顺利。“潘秀才”在布依族民间历来受人尊敬,布依妇女、布依姑娘每年在七月半要想“成仙”,坐“簸箕神”到天堂阴间与逝去的家人朋友聚会,都要借助“秀才”的神力,都要请到“秀才普坡雪”,“普坡雪”就是布依语“鹅田”的意思。
鹅田临近顶肖的韦元相墓到石鹅一直到者寸杉树林的四川道尹胡天鹏墓,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这条线是鹅田的龙脉,也就是风水宝地。以前的文人最爱吟诗作对。据说曾子元的学生以贞丰的地名出了一付上联:“石板田土石田纳秧何用”,很多人都对不上,还是让鹅田人对上了:“杨家山陇燕山石鹅泡蛋”。
今天鹅田自来水蓄水池一带的坝类就是当年红军经过鹅田的地方。据说红3军团还在鹅田吃中午饭,从中午到下午三、四点钟才结束。红军的经律严明,在农户家吃甜酒也是要付铜板。红军在鹅田写了两幅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贪污”。红军经过鹅田时,遭遇国民党飞机的低飞得侦察,红军戴着树帽躲在李子树脚。村民韦德安带红军到龙场,红军还送他一件棉裤。张爱萍将军之女张小艾博士今年重走长征路到贞丰。她还说,红3军是彭德怀的部队,那时的棉裤也很值钱。
鹅田历史上还是贞丰至花江古驿道的必经之地,村里经商的人常常通过白层渡口到广西做洋纱生意。
鹅田村土地宽阔,平坦,耕作条件优越。千百年来,鹅田人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解放以后,王涧淼在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就曾在鹅田现在的示范园搞园田化,鹅田曾作为一面红旗,历史上曾有“学鹅田,起鹅田”的号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鹅田大寨的的布依农民像其他同胞一样,日出而作,栉风沐雨,勤劳加科技,经济有所发展,但离共同富裕和小康的目标,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最近几年,鹅田村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98年宁波结对帮扶鹅田开始,鹅田村的发展更可谓日新月异。
回首望来路,八年间鹅田村发生了沧桑巨变。在这喜人的变化中,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和了解鹅田过去贫困与落后的根源。鹅田村过去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大概有六条原因:
首先是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严重的火灾。鹅田寨子大,人户密集,而从前民居的建筑,以木结构居多,一遇日烈风高的天气,便是村民们睡不安枕、提心吊胆的日子。
1936年10月28日的那场火灾,造成58幢房屋被毁,几乎半个寨子的村民栖身无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二次火灾,受灾村民达60多户;1967年6月8日,鹅田历史上的第三次火灾,造成37户人房屋被毁。三次火灾给鹅田人很深刻很惨痛的教训和创伤,很多家庭几代人披星戴月,省吃俭用,也未能从火灾的废墟上直起腰板。村民潘兴成家,是全村挂得上号的住房特困户,遭受火灾之后,一直住在茅草棚里几十年,要不是宁波捐资帮扶房改,他家的住房条件在短时间内恐怕也很难得到改善。
自然灾害也是阻碍鹅田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每年四五月间,鹅田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干旱和冰雹的双重威胁。要不是三岔河水库的建成和现代气象防雹设施的作用,鹅田的农业至今可能还要在朝不虑夕的惶恐之中。
基础设施落后是鹅田群众生产生活难有起色的一大根源。1998年以前,鹅田村仍处于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只通马车的状况。几百米的通村公路,长年失修,路面坑坑凸凸,只有几辆本村善于“越野”的敢于通行。
经济结构单一是造成鹅田经济长期处于温饱水平的根本原因。全村以种粮为主,粮农们主要是靠天吃饭,即使凭借优越的耕作条件,大部分人家还是处于有饭吃而没钱用的准贫困状态。
文化教育落后导致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普九”以前,青壮文盲较多,村民“等靠要”的现象严重,思想守旧。
强有力的村级班子长期以来一直是村民翘首以盼的一桩大事。村里长期没有人出来牵头办公益事业,村民“自治”的法定权利,大多时候,往往也流于一句空话。
宁波对口帮扶以后,鹅田经过八年苦心经营,归纳起来,村里发生了十四大变化:
至关重要的第一大进步是通电。1998年建成了前一至鹅田2.4公里的输电线路工程,家家户户用上了电。2003年8月,又完成了农网改造。从而永远地告别了昏暗的煤油灯时代在而步入电气化的行列。
第二大改观是通镶边公路。鹅田村现在的进村镶边公路、果园公路和村水泥便道,从路面质量到技术规范,达到甚至超过一些乡镇级标准。
第三大变化是通自来水。2002年以后,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以前只能是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便利。
第四大变化是鹅田人的果园率先装上了喷灌。黄花梨示范园的喷灌,这是目前只能在发达地区的果园场才得以一见的现代化先进设施。
第五桩喜事当然要数通闭路电视。2000年鹅田实现了“村村通”闭路电视工程,现在鹅田一半以上的人家,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偏僻的山村连通了遥远的北京。
鹅田的第六大起色当然是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2002年,鹅田开通了程控电话;2005年5月移动公司又在鹅田建设了“村村通”移动电话工程。
鹅田的第七大成就是推广建成了一批沼气池。2002年58户建设了沼气池,现已发展到80多户。沼气工程对鹅田家庭的“改灶”“改厕”,改变村民们的生活及卫生观念,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第八大建设是建成了杏琴园教学楼。2002年由宁波籍香港同胞赵安中捐资建成了杏琴园教学楼,建筑面积476.4平方米,使鹅田村数百名学童的求学环境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鹅田的第九大成绩是建成了海曙综合楼。2001年建成的建筑面积为227.5平方米的村两办公楼,庄重气派,如今已成为鹅田村对外的窗口和形象。
鹅田的第十成绩是建成了千亩梨园。2000年12月种植的千亩黄花梨,现在已全部进入了盛果期,初果期时收入最高的农户农文香收入达5000元。
第十一项成就是种草养牛示范成功。皇竹草的引进和推广,使牛改、规模养殖和整个鹅田的畜牧业有了可靠的草源保障。产业结构调整之后,黄花梨和畜牧业收入较高的农户近万元。
第十二大成功是绿化了600亩荒山。实施“珠防”工程,引进种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均显著的杜仲、木豆等植物,大大改善了鹅田的生态环境。
第十三大改观是建成了千亩高产稳产良田。新修的三条混凝土沟渠,确保了500亩优质水稻和500亩优质玉米的灌溉。
第十四大功绩是进行了房改。由宁波市出资,帮助30户特困村民按统一的设计和规划进行了房改,既改善了这些村民的居住条件,又改善了鹅田村整体的对外形象,同时还带动了38户村民进行了自发性房改。
鹅田村如今已确是“换了人间”。鹅田村的崛起,千言万语,只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由于有了宁波人民的倾情帮扶和政府各级各部门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的的接力援助。
鹅田村发展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西部寻找贫困根源并战胜贫困的一个缩影。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这些年来的扶贫实践,使我们逐步摸索出了适合鹅田经济发展的模式,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农村的工作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鹅田村基本形成了黄花梨、草地畜牧、优质粮食、绿色森林四大产业带,使今天的鹅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示范村。
鹅田扶贫示范村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的历程。拉电的时候,村民是积极集资投劳的,但也有个别农民说:“集这么多钱,点煤油都要点几十年”,收尾欠作生活费的时候有的妇女说:“你们少炒一盘行不行?”,后来施工时请她去送饭,最后不提了。
修路的时候,绝大分农户投劳完成了平整地面,但也有个别村民说:“给走就走,不给走就算”,最后遭到大家的攻击,说“拿田来做路,年年发财又发富,拿路来做田,年年买来过年”,才去完成。
集资搞闭路电视时,有的小孩威胁大人说,不集资就不读书,甚至有的农户以小孩生病为由去同亲友借100元钱来集资。有个农户还出现“两退三交”的现象,第一次集资时,有人说没有生活费还要集,这位村民说:“你们一下子说公,一下子说母,不交了”,于是退了集资款。等到安装时,又怕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家埋怨又交了。安装时要求自开5元的线盒,又退了。后来看见别人也是这样交,自己也想看,又交了。
安自来水的时候,有的农民怕象拉电一样有尾欠而不交集资款,要等主管道安装完毕以后安入户管时再集资。
修教学楼时,有个村干部动了小脑筋,把校址定在上寨的牛滚凼。上级领导来定校址时,他对统计员说,明天上级领导来定校址,你在家等我。第二天领导来时,他一个人接待,说校址定在上寨牛滚凼地势宽。过后还给统计员说:“昨天上级领导来定校址,你不在家”,其实统计员整天都在家。很多村民说,“有花不戴在脑壳上”。搞得驻村干部又重新开群众会,举手表决,才定在村办公楼附近。
宁波帮扶鹅田搞农房改造,建设新农村,在村里形成了竞争。过去总被人认为不成三样,总被人看不起的老实芭蕉的极贫户潘发贵、潘发祝、潘吉良也建起了新房。潘吉明建起了新房后,就情不自禁地在家门口呼口号:“哦,我现在做人也和别人一样哩啰”。年老体弱的上门女婿老段也敢在兄弟面前反问:“你们过去经常说我不行,现在行不行?”。过去因为失火性格孤僻的韦吉生在学生年代经常被人欺服,称他为“火星”、“火星”。这次也得到了宁波的农房改造指标,也建起了新房,也该治愈他35年的心灵创伤了。潘吉洋因为没有外援,宁波帮扶他建房时硬撑,犁地时耕牛因为超负荷劳作,没有病而死在地里,潘吉洋没有耕牛了,就起早摸黑去挖土,那种干劲比分田到户时还足。
原来搞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时,很多村民都不去参观。驻村干部说,你们挑水来淋秧苗,一挑五角钱,村民才蜂涌而上,第二年水稻旱育稀植自觉推广。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鹅田村能赶上和拥有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还应归功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想,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对口帮扶,没有珉谷镇把鹅田村作为扶贫典型来抓,没有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的扶贫工作者的真诚帮助。那么,可以说,鹅田村至今将仍会在贫困线上亦步亦趋,缓慢爬行,根本不可能成为今天这样让人称羡的扶贫示范村。鹅田也不会有今天这样让人心驰神往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令人留连忘返的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产业结构调整在鹅田收到了明显的实效,鹅田村由此摸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这就是种草养畜。皇竹草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甚至好田好土,都有种植;与此同时,牛改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率先示范的农户偿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良种牛个大膘肥,肉品极佳,价钱昂贵,市场前景一片大好。这就是鹅田生态农业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真诚帮扶,今天鹅田村的进村公路也许还是泥巴路。机耕道更是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说村子里四通八达的水泥便道了。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帮扶,今天鹅田村也许还是吃水靠人挑的老一套,更不敢奢望哗哗响的自来水进村入户了。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帮扶,也许今天鹅田学校的学生还在白天上课开着灯,雨天教室水没鞋的环境里上课,甚至鹅田村小学也会因为学生流失严重,连作为一个教学点的资格都会被取消了。如果没有宁波人民的帮扶,鹅田的很多贫困户今天可能仍旧在晴天怕火,雨天怕漏的草房中苦度岁月。如果没有宁波的帮扶,沼气池、“珠防工程”、“村村通”移动机站等项目能否落户鹅田,也将是个未知数。
鹅田这些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变化的总和加起来,超过了鹅田有史以来的几百上千年。而在这些巨大的变化中间,“宁波”,多么闪光的字眼,铭刻在鹅田人的心中。八年来,宁波帮扶鹅田的资金达126.5万元,县配套52.2万元。村民人均吃粮已由八年前的200公斤,提高到眼前的400公斤;人均纯收入已从1998年的560元提高到2004年的1320元。由于有了上述一系列先进的生产设施,黄花梨进入了盛果期,种草养牛已经起步,鹅田村的后劲还很足呢。
鹅田与宁波相隔上千公里,地理上是内陆与沿海的概念,山里山外,却情深似海。鹅田能够成为宁波市的扶贫点,确实是一种机缘。如果没有国家对口帮扶的政策,宁波人民的视线也许不一定投向贞丰,就不会产生在大碑黄花梨基地附近选择一个扶贫示范村的想法。那么,鹅田的今天,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998年至今,这八年来,到过鹅田,来帮扶鹅田的宁波领导干部实在是数不胜数。以张祖安为代表的宁波人在这里演绎了一出出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宁波市扶贫办主任张祖安是全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知名的“扶贫状元”。但在鹅田,更多的人只把他当成无话不说的自家人。他朴实无华,也很务实,善良,甚至很幽默。他是凭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心来这里帮扶的。他同这里的村民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鹅田与宁波,在八年风雨中共同奋斗让扶贫之树结出累累硕果。今天,当你走近鹅田,就会感受到这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愉快。
鹅田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是我国当代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典范,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样板,是西部大开发浪潮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是“三个代表”思想在贵州高原的光辉结晶,也是贞丰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
贵州省贞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政编码:562200
电话:0859-8911519
2005年5月29 日
评论 (2)
潘山,贵州省民族学院毕业,考上云南大学研究生;
潘庆榜,哈尔滨师范大学;
潘庆算,西华师范大学;
潘庆芬,江西萍乡师范专科学校;
潘云菊,兴义师范学院;
潘云祝,黔南医学专科学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