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被新浪草根博客推荐为头条(作者鲁攻玉即潘攻玉)
大丈夫,男子汉,上下五千年,多少风雨中,其中满是冤屈的比比皆是!商鞅和王安石再冤,也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白起和韩信被无端杀害,也是名动江河的大将军;岳飞和袁崇焕再冤,也是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吴晗和潘汉年在“文革”中被批斗迫害,也是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的名士仁人……然而,在历史上,有一位大将军,功劳堪比唐朝的秦叔宝、明朝的常遇春,却被世人几乎定格性地以心如蛇蝎的“奸相”或“佞臣”出现在我们的文艺作品和大众谈资中,甚至是妇孺儿童也公认其为无恶不作、祸国殃民的“大坏蛋”……这个人是谁?他就是被认为是专门陷害“杨家将”的宋朝潘美,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潘仁美是也!
小时候在月光下,听着每天收音机里梅兰芳精彩激越的评书,尤其是听到杨家将的金沙滩之战中,杨业头撞李陵碑殉国,他的八个儿子:老大替了赵匡胤、老二替了赵德芳、老三被马踏如泥、四郎八郎生生被俘、五郎被迫出家当了和尚、杨七郎搬救兵却被潘仁美万箭穿身72箭透前胸、只有杨六郎万幸生还……小小年纪的我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把潘仁美恨得不得了,甚至觉得自己姓潘也充满了羞辱……
小说家、剧作家们加以演义,塑造了一个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个反面家庭,“杨七郎打擂”、“潘杨讼”等故事世代流传,以至于有的地方杨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结亲,这只能是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是把历史人物等同于艺术形象——潘美冤至极!
去过开封的游人可能知道那里的潘湖和杨湖!据说东边的潘湖就是潘仁美潘家之湖,西边的杨湖原是杨家将杨家之湖。亦有相传宋代开封没被淹没之前二湖处各是两家府邸所在,明代洪水后形成这潘杨二湖。杨湖里有许多人畅游,而潘湖固然美丽却空无一人,就连导游也庄重清晰地说明:崇拜忠烈的开封人民自是“宁洗半日杨湖澡、不饮潘湖一瓢水”!
从小学到中学的漫长时光中,许多同学习惯拿潘仁美“说事”,常常弄得我这个潘姓小子面红耳赤,最别扭的是姓焦、姓孟的同学等,他们常常离我远远的、说焦赞和孟良是杨六郎的盟兄弟,他们和姓潘的是对头……为此,攻玉第一篇出彩且在课堂上作为范文朗读的作文就是写的这事,作文的语句忘记了,其内容不过是举出了许多姓氏的“坏人”和“好人”,然后委屈激动地感慨:姓潘有什么错?姓潘的“坏人”不能说明姓潘不好云云……
走入社会大课堂,不时还有君以潘仁美潘金莲等等取笑本人,虽然是戏谑,但是潘仁美为奸弄权、陷害忠良的形象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一提起历朝历代的奸佞,懦弱的宋朝往往首当其冲,北宋的潘仁美好像比南宋的秦桧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经意间进一步收罗了一些资料和史实,越来越觉得潘仁美何其冤也?!下面的六段文字,希望能洗刷掉潘仁美头上罩着的可谓“历史上最冤的男人”的“帽子”,这顶“帽子”戴得太冤了、太沉了、太长了、太大了……
一、潘美文武智勇,为宋室江山立下赫赫功业!
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邯郸魏县边马乡李庄)人。其父名潘璘(震公),以军校戍常山(今河北正定、石家庄一带)。美为潘璘长子。北宋开国功臣,官至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封代国公、韩国公。
潘美乃军校出身,周世宗时,才干即锥出!周世宗征西北时,命他为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护军。潘美青年有大志且有政治眼光。他看到后汉王朝政治腐败,断定很快就要改朝换代,曾对家乡人说,此时不应平庸无为,而要立志建立大的功业。果然,后汉只坚持了四年。公元951年邺都(大名县)留守郭威起兵夺取汴京,建立后周。954年郭威养子柴荣继位,即柴世宗。一开始,潘美尽心为柴世宗服务。柴世宗即位之初,北汉企图趁郭威新丧之机灭掉后周。柴荣以很高的胆略对抗北汉,果断勇敢地指挥了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之战,并取得了胜利。潘美在高平之战中初露头角,并与赵匡胤建立了密切关系。
柴世宗英年早逝,周恭帝年幼无力领导后周旧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潘美居功至伟。赵匡胤登基时,命潘美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潘美的第二大功劳无人能比,是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宋统。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柴世宗的将领文臣都能拥护他南面称尊,对此潘美宣旨游说,一一成功。陕帅袁彦,重兵在握,十分凶悍,又宠幸小人,要与北宋分庭抗礼,潘美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入长安,气势如虹,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清除了宋太祖心头之患,巩固了赵家天下。
在削平群雄割据之中,潘美英勇善战,多次建功。其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没南汉、收南唐、灭北汉,下江南广东、云南,北伐契丹,累建功业,功勋彪炳。南汉王刘鋹占据岭南,并不断出兵北犯。潘美迎头痛击,接连获胜,一直攻克广州的北门韶州。刘鋹在距离广州一百二十里处屯兵十五万,借山谷之险,编竹木为栅栏,森严壁垒,阻挡宋军。潘美派出数千兵丁带火炬抄小道秘密埋伏在栅栏附近。夜间,万炬俱发,大风刮起,栅栏起火,潘美率兵急袭,一举占领广州。开宝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潘美与曹彬分别带兵到达秦淮河。当时,渡河的战船没有备好,潘美说:“岂能因为这一衣带水而不赶快进攻?”身先士卒,带领大军涉水而过。接着,夺敌战船,破敌水砦。潘美指挥将士猛烈攻城,夺下金陵,平定江南,势如破竹……
潘美南征北战,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与史称“良将第一”的曹彬相提并论。《宋史·潘美传》明确记载了潘美的人才经历和丰功伟绩!
二、历史上的“杨家将”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业(?—986)原名崇贵,幼年随父杨信(戏曲中多作杨衮或杨滚)转战晋西北,抗御契丹和后晋的石敬瑭。后来杨业迎娶了府州折德的女儿折太君。后周初年,应北汉皇帝刘崇之召,到太原任职,为避汉帝刘崇讳,改名重贵。刘崇赐杨业姓刘,改其名为继业。杨业在北汉29年,屡立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灭北汉,宋太宗让他恢复杨姓,名业。从此以后,史书上即称他为杨业。杨业死后,北宋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中书令尊称为“令公”,所以后来杨业又被尊称为“杨令公”或“老令公”。宋王朝统一大局已定。杨继业便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拒。但他并未投宋,而是舍命保汉。北汉败,杨继业依然苦战。宋太宗派北汉亡帝的亲信劝降,杨继业大哭一场而降宋。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惧怕退兵,杨继业得外号“杨无敌”。
杨业慷慨激昂地英勇血战于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即大家所说的金沙滩之战!他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亦并肩牺牲!杨业被俘绝食三天而死!其子孙承遗志,坚勇抗辽,欧阳修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有7个儿子,除战死的杨延玉外,还有杨延昭(本名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
杨家将的第二代中,以杨延昭(958—1014)最为著名。在戏曲中,称延昭为“杨六郎”、“六将军”,所以民间都误认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其实照《宋史》的记载看应是杨业的长子。他本名延朗,后改名延昭。年轻时经常随杨业出征,任先锋。后在河北任缘边都巡检使,高阳关(今河北高阳)副都部署等职。999年(咸平二年)和1001年(大中祥符四年)在遂城两次大败辽军。他守边20年,号令严明,屡破契丹军。1004年(景德元年),契丹南下攻宋,杨延昭当时上疏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机,出兵攻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辽军北撤时,延昭率军追击辽军直至灵丘之古城。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1074),他是杨延昭四个儿子中的第三子,也是在《宋史》中唯一有传的儿子(戏曲中说延昭子宗保,宗保子文广),他于宋仁宗时为范仲淹所擢用,后从大将狄青到南方,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两州。神宗初年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防御西夏的进攻,使秦凤路的军力和军储大为增强。后来又升任步军都虞侯(步军司次帅),兼领定州路副都总管。辽宋争议代州地界时,他反对让步,主张必要时进行战斗,并乘势收复幽云。他还献上进兵作战的阵图和取幽云策,但未及回报,便病死军中。
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杨业妻,姓折,《岢岚州志》卷九《人物·节妇》条记载:杨业“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德扆之女折氏,即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佘为折之误。戏曲“杨门女将”中以佘太君为中心,包括她的七个儿媳妇──柴郡主以至七娘,还有女儿八姐九妹、杨宗保穆桂英以及丫头杨排风等等,这些人,除佘太君外,其他人不存在!佘太君即折太君,生卒年代不详,估计其寿数在77岁以内!
杨家诸将大多位列偏裨,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并非中心人物,但在民间传说和戏曲、小说中,却成为一门系国安危的角色。杨家将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十分广泛,这说明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
三、杨业之死的真实过程和“责任人”!
第 一“责任人”:宋太宗;第二“责任人”:北伐主将曹彬;第三“责任人”:王侁、刘文裕;第四“责任人”:潘美;第五“责任人”:杨业本人。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其中杨业为潘美的副将。这场战争是宋太宗发动的!曹彬的东路军主力的溃败,给中西路军造成了致命的影响,宋太宗怕宋军全军覆没,命令宋军退兵,犯了战略性的错误!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在护送百姓南迁途中遭到辽军阻截才发生战斗。三是当时宋朝的军事体制的弊端所致。就是皇上在军队中设置监军一职,监军多由皇帝的亲信担任。监军的职责就是监视军事总指挥,向皇帝负责。因此监军是任何军事统帅得罪不起的。监军王侁、刘文裕直接受皇帝指挥,监视主帅潘美和副帅杨业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中,王侁、刘文裕威逼副帅杨业出征,而主帅潘美却不能制侁而导致杨业阵亡。可以说造成杨业阵亡的直接责任人是王。平心而论,潘美只应负有组织指挥责任,由于监军王侁和刘文裕的干预,潘美没有勇敢地站出来制止王、刘二人,这其中的枝节不言自明!杨业其奈若何,降宋岂能降辽?!历史的选择和必然就在一线间......
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曹潘分别迎击敌人,潘杨与辽兵接战于朔州。辽兵军力雄厚,只能智取,不可强攻,王侁、刘文裕邀功心切,主张强取。据《宋史·王侁传》记载,王侁字秘权,开封浚仪人,其父王朴,曾任后周枢密使,因上筹边之策而名噪一时。王侁虽系名门之后,本人也有战功,但其为人“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因力战,陷于阵,侁坐除名,配隶金州”。王侁逼副帅杨业进军,杨业无奈服从,但与王潘约定,王潘负责置伏兵于陈家谷口接应......杨业死后,宋太宗事后处理参战人员时,仅将潘美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宋史·杨业传》)。戎马一生的潘美,虽未受到太重的惩罚,但晚年这一”谨慎”或则说身不由己,足以让他心中怏怏,一年多以后,潘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六十七岁……此后潘美的形象被慢慢丑化,以致成为历史上最冤的男人……
王侁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等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的人影后便撤了,以为杨业趁胜追击辽兵去了,孰不知当时杨业统领的军队已伤亡大半,到陈家谷口无人接应后,只有被俘一条路。被俘后的杨业叹息着说:“朝廷待我甚厚,本当讨敌安边,以报国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师败绩,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绝食三日而亡。由此可知,陈家谷口逼杨业进军,后又将接应部队撤走的人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决策层”、战略第一,潘美是“执行层”、战术第二,宋朝军事“体制”的弊端何其大矣!
潘美的任务主要是掩护各州人民撤退内地,为此王侁强迫杨业出击(杨业主张用声东击西的打法,遭到王的耻笑)。杨业自知敌众我寡,此战难以取胜,遂要求王,潘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杨业的作战经验丰富,北宋军以步兵为主,对抗契丹骑兵在野战中难有胜算,但用劲弩装备的军阵确实是抵抗骑兵的最佳选择。实战中王侁的接应人马先是为了争功私离防地,发现战况不妙又狂奔而逃。杨业突破辽军重围,浴血转战到陈家谷口,已经矢尽弓折,却发现接应人马早已逃走,“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以疲兵反身迎战。杨部下有老将王贵箭法如神,连射契丹勇士十余人落马,无奈箭尽,只得步战,持空弩犹打杀辽军数人,最后战死,杨业之子延玉,部将贺怀浦等皆死于乱军之中。杨业负数十创被俘,绝食而死……杨业是“明知故犯”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模范……
四、杨业固然忠烈彪炳千秋,然其功业成就远逊于潘美也!
潘美对宋朝的功劳远远地超过了杨业。《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仅列传三十一!《明史》志第二十六礼四(吉礼四)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六年第一次把不同朝代的帝王集中到一起来祭祀,在南京钦天山建起历代帝王庙。“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附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是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礼官李原名奏拟三十六人以进。帝以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不可从祀。……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善始终,可祀。于是定……诸葛亮……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伯颜,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明朝永乐迁都北京,嘉靖九年 (1530年)在都城西阜成门内筹建历代帝王庙,次年春动工,次年夏,工程建成竣工。当时,祭祀的有十五位帝王和潘美等三十二位功臣。清朝顺治初,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唐太宗等“凡廿一帝”,“凡功臣四十一”[《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吉礼三)]从祀,潘美依然在之列……北宋功臣潘美从祀于历代帝王庙,历代帝王庙是祭祀中华民族炎黄祖先和历代帝王、功臣名将的最高殿堂!
《宋史.潘美列传》——综观全篇,在北宋建国、统一的各个关键环节,潘美无不功勋卓著。明朝著名学者贯道周编著《广名将传》,从姜子牙到戚继光,共选170位名将,潘美位列其中。北宋被选名将12位,潘美位居第四,杨业未被选进。经过五代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向的。潘美是其中的一个为了结束长期战乱、实现祖国统一而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五、潘美:满门忠烈;道德传家!
潘美的儿子们不象传说中潘龙、潘虎、潘豹等那样坏。五个儿子惟德、惟固、惟清、惟熙都在朝廷为官,从子惟吉在大名府管理天雄军,对待亲属亲戚不讲私情,治军兢兢业业,朝廷内外都称赞他是勤敏之官。潘美和秦王赵德芳(八贤王)是真正儿女亲家(潘惟熙官至平州剌使,娶赵德芳的女儿为妻)。潘美和宋太宗也是儿女亲家。宋真宗赵恒为太子作韩王时,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聘为儿媳,封莒国夫人(二十二岁病亡),赵恒即位真宗后谥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皇后)。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因为是国丈而被称为太师,但他的官级是检校太师,所以他的故里时至今日还被称为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师墟。
说到此,不能不提宋朝的一员骁将功臣:潘骞。潘骞,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即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有诗赞曰:武威节度名潘骞,从兄征伐冲阵前。率兵十万镇江州,舍生忘死把敌歼。离别京都守边远,葬身江南不复还。戎马一生匡宋室,功德铭刻天地间。
再举一个关于潘美的道德人品例子。宋太祖皇袍加身至周恭帝被废,一直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在地。宋太祖知道有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命人把两个小孩子提出去解决掉。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作不对吗?”潘美肃穆地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收回成命,并把一个孩子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如同己出,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历史上的潘惟正。潘美刚烈质直、从不迎奉且可以审时度势地解决“问题”,绝对不是什么“万金油”!
六、普及的《杨家将》等同类型文艺作品中严重失实的例子不胜枚举!
1、潘美的儿子们也皆是心怀诡计、通敌叛国、陷害忠良、劣迹斑斑。
翻《宋史》,潘美的子辈中,没有一个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相反却是满门忠烈!潘美之子潘章参与谋害杨业纯属胡说八道。《宋史》卷五、本纪第五和《续资治通鉴》第十三卷、宋纪十三都有记录。《宋史》记载潘美有五子,根本没有潘章其人,也没有潘昭亮其人。《杨家将》等不仅诽谤、陷害潘美,连潘美的子孙也不放过……潘美陷害杨业之子杨七郎:“将延嗣系于舟樯之上,众军齐齐射矢,无一箭能着”,后又“众军依言,遂放下,割其眉内,以蔽其眼,然后射之,可怜杨七郎万箭着身,体无完肤。见者无不哀感。”不仅如此,还“令将其尸抛于黄河去了。”你说这不是乱写吗? 文艺作品虽然可以虚构和夸张,但总不能随意违背历史事实,更不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是历史小说创作最基本要求,离开了这一基本要求,作为文人是有“问题”的!
2、宋辽战争的历史扭曲!
潘美陷害呼家将和杨家将,遭到宋太宗的质问和追究,仍不悔改,“终怀毒恨,又欲生计害之”……这些纯属空穴来风! 从公元979年北汉战败、杨业降宋到公元986年(雍熙三年)的伐辽战争长达七年,潘美和杨业一直担负着戍边防辽的重任。史书记载,潘美和杨业在此期间一直配合得很好,且共同征战取得了辉煌战果,受到朝廷嘉奖,杨业也得到了宋太宗的重用和提拨!把杨业陈家谷阵亡的责任完全推到潘美的头上,把脏水全都泼向潘美。从此功臣变为奸臣,这是潘美的悲剧,也是文学史的悲剧,更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3、北汉降宋和杨业降宋的先后时间风马牛不相及!
史书载:公元979年4月14日宋太宗出征北汉,22日到达太原,23日向北汉主送诏书,24日攻打太原城,5月初2北汉代州刺史刘继文和卢俊投奔辽国,5月初3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部万超前来投降,5月初4宋太宗亲自起草诏书赐予北汉主,5月初5夜晚,北汉主派贵客省使李勋奉表章投诚,5月初6刘继元带领同平章事李辉等人投降。5月22日宋太宗、潘美离开太原北上征伐辽国,7月初6北宋军北征败退,8月初7宋太宗命令刘继元招降杨业,10日宋太宗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而《杨家将》描写宋军北伐败退,把护送宋太宗回汴京的人竟然是杨业父子。此时,杨业仍在北汉营垒还未投诚呢……《宋史》、《续资治通鉴》言之凿凿!
4、寇准的出场滑天下之大稽!
在雍熙三年的伐辽战役中,寇准刚中进士,宋太宗还没有认识寇准,此时杨业和潘美已经去世一二十年,而寇准被拉到雍熙年间来参政议事勘问潘美?!潘美死于忠臣开封府尹寇准的刀下,有点玩笑开大了!《宋史·太宗纪》载,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六月故于太原,而寇准任开封尹是在咸平五年(1002),寇准进朝为官则是在宋真宗景德六年(1006年),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亦可为证。
……………
评论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