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查考过周礼,周礼上说,祖宗的功德,贵在源流相接续、尊卑有统序。这是圣贤之人辨别昭穆,认定长晚,符合百姓意愿的事情。潘应龙曾经阅读古籍,深入研究世代显贵家族,未曾不多次感叹:天下的人不重视族的原因,是因为有族却没有宗。为什么呢?有族没有宗,族就不完整。族不完整,即使喜欢它,却没有根据。啊!同族而不相亲爱,就没有族了。这就是今天社会上的公卿、大夫、贤人、君子之后,不能象古人那样传承家世。宗族涣散就没有统序,所以古时候各国的诸侯、公卿、大夫、世代显贵的家族,死了有庙宇,活着有宗绪,相互之间以此按次序排列,因而就能千百年不会忘记。其根源可以考证,其德性可以尊崇。其子孙可以世代相传承,大概都是由此而来吧。
潘氏宗族,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从周文王毕公高之幼子食采于潘邑,后来便以潘邑之潘作为姓。传承到春秋时代,师叔公潘尪是楚国大夫,功业已经成就;潘党是楚国大将军,四方征讨,战无不胜;这样的父子,功勋播扬,德泽布行。刻有铭文的鼎彝收藏于王府,而昭显于后世。所以从秦朝到汉朝,父子相继著述,橖棣花开相互辉映,这些都记载在官方的文书之中,清晰可考。即使王国分裂,而士大夫也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比喻潘浚是从老百姓升为将军的,其子是仆射官;比喻潘璋的父亲取得封侯,儿子便承袭父亲的爵位,丰功伟绩,光耀史册,又怎么不真实呢?当时的在魏国掌握广大的土地;比喻潘朂,是尚书左丞相,儿子潘满是平原太守,文章典籍,一时间乱熟于心,这又是父子传承,相继为官。到了晋代,当时的人都说“侍郎潘岳才华出众、闻名于世,侍中潘尼文辞清丽、无与伦比。”所以陆机写诗说:“猗欤潘生,世笃其藻,仰仪前文,丕隆祖考。”以此看来,被世人所看重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从那时直到后来,始祖潘综居住在浙江湖州的乌程县,孝义闻名于世,州府交相征聘。元嘉年间,皇上下传诏书盛赞其纯孝,表彰其乡里,并免除三代人的赋税,卓越杰出,值得宣传表彰。从隋代到唐代,从唐代到宋代,官绅众多,功业显著,都记录在史册之中,清晰可考。只因广明之乱,躲避到歙县的黄墩,到第十一世祖潘逢辰,才开始迁徙到婺源的桃溪村,便以此为家。潘应龙自不量力,上自周代,下至宋代,叙述我族的来龙去脉,考查我族的源头流派,世系班次载入族谱,枝分派别,使得昭穆清晰,长晚有序,使人看得清清楚楚,这也是祖宗有功德的意思吧。然而潘应龙才疏学浅,岂能完全探究我族的源流?不过按次序来看,要让族谱增光润色,还得要等待我族后来的修谱人。
宋淳祐九年岁在己酉九月菊节
十一世孙应龙元发甫序
附原文:
潘氏传芳族谱序
尝稽之礼,祖有功,宗有德,贵于源流相续,尊卑相统。此圣贤(人)所以辨昭穆,位上下,定民志也。应龙尝观载籍,深究世家,未尝不掩卷而三叹:夫天下之人所以不重族者,以有族而无宗也,何者?有族无宗,则族不可合,族不可合,虽欲亲之,无其源也。吁!族而不相亲,则无其族矣。此今世之公卿、大夫、贤人、君子之后,所以不能世其家如古之久远者,其族散而无统也。是故古者国诸侯、公卿、大夫、世家,死有庙,生有宗,所以相次也。是以百千岁而不相忘,其源可考,其德可尊,其子孙可以世守者,盖由是也。
潘氏之宗,其来远(久)矣。自周文王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氏焉。传至春秋,师叔为楚大夫,功烈以成,党为大将军,征伐四克。若父若子,播其功勋,种其德泽,铭鼎彝藏于王府,昭于后世。故自秦而汉,父作子述,棣华相辉(者),著于仕籍,昭然可考。虽王国分裂,而士亦各行其志。若浚匹夫为将军,而子为仆射;若璋则父取侯,而子袭其爵,巍巍伟绩,光映列传,焉可诬也。于时魏握广土;若勖之为尚书左丞,子满之为平原太守,文章典故,一时习熟,此又父子之相继,以为仕者也。至晋之世,时人为之语曰:“才颖发名潘侍郎,清绮绝伦潘侍中。”故陆机诗曰:“猗欤潘生,世笃其藻,仰仪前文,丕隆祖考。”以此观之,其见重于世又何如也?自(始)时厥后,始祖综居湖之乌程,孝义著闻,州府交辟。元嘉中诏以纯孝,旌表闾里,蠲租三世,卓然可观。自隋而唐,自唐而宋,衣冠之盛,功业之著,载之史册,历历可考。祇因广明之乱,避地歙之黄墩,至十一世祖逢辰,始徙于婺源之桃溪,因以家焉。应龙昨不自量,上自于周,迄于有宋,叙其本末,考其源流,序次列传,派别分枝,使昭穆上下灿然在目。亦祖有功、宗有德之微意。然应龙学未深造,岂能尽究其源流。不过以次序观之,若夫增光润色,诚有待于吾宗之作者。
宋淳祐九年岁在己酉九月菊节
十一世孙应龙元发甫序
录自江西婺源《千年文化名村——坑头》及河南洛阳《潘氏宗谱》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