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周之歧山在今洽川天柱山?


     

        歧周,指岐山下的周代旧邑。但周代地名存在诸多矛盾地方,现在史学通常认为在歧山县,但并无两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本文从众多史料、遗迹结合地图考证,认为歧山为陕西合阳县洽川镇天柱山,也即古历山。具体分析如下:

      一、历山即为天柱山。《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对于这些地名,众说纷坛。个人认为,舜都更可能在陕晋黄河岸边。《淮南子》曰:舜之时,共工振滔鸿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涬溟,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决伊阙,导瀍涧,通沟洫,注之东海。鸿水漏,九州乾,万民皆宁其性。

        说明大禹治水前,黄河下游大多不适宜人类居住。而大禹治水先从冀州开始。《禹贡》曰: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说明壶口、梁山及歧对舜来说非常重要。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说明历山、雷泽、河滨,应相距不远。河滨,学者注释指在黄河岸边。南宋史学家罗泌在《路史》《历山考》,云:“雷泽不闻有二,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即指出舜历山、雷泽,都在同一区域。            

       因此,历山与壶口、梁山应在壶口、梁山所在陕晋黄河两岸。

        雷泽之名来自《山海经》:“泽中有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故名雷泽。 又曰:泽中有雷。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舜,黄河两岸对农作物生长最有利地方无疑是洽川附近瀵泉,而且泉眼众多。由瀵泉形成湿地,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瀵泉富含氮磷钾等元素,因此,瀵泉附近农作物长势良好。在农耕文明时代,无疑是风水宝地。若雷泽为洽川湿地,则历山无疑是洽川瀵泉附近天柱山。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雷泽西南十里许,有一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嵥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

        二、歧山即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陕西合阳县洽川镇王村村西谷口,因其一峰如柱,上接云天,故而因其得名。站至制高点,三晋云山无不在望;俯瞰观赏,旖旎秀丽美景尽收眼底,九曲黄河一路奔涌。清代洽川才子许秉简赋诗赞誉:拔地峰如柱,穿云庙接天,窗迎雷首月,户望禹门船。现天柱山供奉着“三清诸神”(中国民间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老子《道德经》里的道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159928e7afeafee766b2614790b1e729.jpg

      《图经》曰:岐山亦名天柱山。

      《河图括地象》云: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时人亦谓岐山为凤凰堆。

       现洽川风景区附近现仍有上百种包括丹顶鹤、白天鹅、大鸨、灰鹤等候鸟在此越冬,常年还有黑鹳、苍鹭、鸳鸯等在此繁衍生息,与此说法相符。

       《河图括地象》中提到“昆仑山“应指三累山。《水经注》载:“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尔雅》曰:山三成为昆仑邱”。古《韩城县志》载:“三累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处。85a7a663ed832823a8a44f94e3d86f28.jpg

        因此,这里昆仑山指韩城西北三累山。

         从地图上看,天柱山位于“三累山”东南。

        从天柱山周边环境看,天柱山为黄河西岸一个高地,可远眺黄河,符合“地乳”特征。

   《水经注》又曰: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

      《初学记》:(秦)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

        夏阳津,即夏阳古渡。夏阳黄河古渡,位于陕西合阳县东20公里处的夏阳村,隔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吴王渡相对,因楚、汉相争时,汉淮阴侯韩信从这里用木罂渡军,攻取魏都,故又称“木罂渡”或“淮阴渡”。

        因此,秦蒲坂南不远处标志性地标即为天柱山。

         另,从史书载,也可大致推出,歧山位梁山下方。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邠),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又《孟子》曰: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从上文看“古公亶父”迁徙路线经过“漆沮”,与《禹贡》载的“鸟鼠山 ——“漆沮”一致,为东西走向。而《禹贡》漆沮,即是洛河。过漆沮,翻越梁山,从地图上,歧山梁山东南方即临近黄河西岸。因此,上古歧山位黄河西岸,而不是在宝鸡歧山县。

     《图经》曰:岐山亦名天柱山。

       洽川天柱山附近为大王(古公亶父)、王季时周人聚居地,也得到考古佐证。在洽川风景名胜区以北40多公里紧临黄河的韩城梁带村附近,2005年4月开始大规模考古发掘,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895座,车马坑64座,包括大型墓葬7座。梁带村所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都是稀世罕见的奇珍异宝,26号墓出土了一件玉猪龙,属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5000年,器型巨大,保存完好,高14厘米。还有被誉为“华夏第一俑”的春秋早期陪葬木俑以及外表装饰极其精美的“天下第一玉握”,由189颗玛瑙珠及16颗玉贝、16颗玉蚕、48颗玉龟、8颗玉珠、4颗玻璃料珠而有机编排而成,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复杂和奢华的两周玉握。组玉佩饰中的七璜联珠是目前陕西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组玉佩饰,其人龙合雕璜中人的发束每毫米有5根,每根绝不交错,堪称西周时期高超琢玉工艺的代表性作品。其出土文物之精美为前所罕见。而在陕西歧山县,并未发现大规模两周墓葬。这更佐证了天柱山附近为古公亶父徙居地,周之兴由此开始。

        综合以上分析,天柱山,即为古歧山、古历山是可信的,历山、歧山为今天柱山不同时期名称。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