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九世潘柄(1168-1239年)字谦之,号“瓜山先生”。
潘植与潘柄兄弟于1183年不远千里而往事武夷,授业于考亭朱子之门。后随朱熹到江西“鹅湖书院”和庐山“白鹿书院”讲学,做了大量阐释理学理论工作, 富有建树。
“瓜山先生”晦迹山泽,隐居不仕, 专事研究,教授于莆阳“壶山书院”,并同黄绩一起创办了涵江书院,门徒多有显达者。其著作有『周易集义』六十四卷,『尚书解』六卷、『易解』二卷,其它诠释讲论散见四书五经大全。在兴化与陈宓共同创立了理学“仰止”学派,终生为弘扬理学思想而奋斗。潘柄72岁卒。
『朱熹文集』卷五十五 书(问答)有《答潘谦之(三)》文。
朱熹去世后他的学生编写了『朱子語類』,该书为朱熹从事教育所保存下来的师生问答记录。饒州刊『朱子語類大全』饒錄六、卷七十一至八十为潘柄所著,记述癸卯(1183年)以後朱熹言论。
福州鼓山摩崖石刻朱熹手书
潘柄的著作影响很大,对建立和完善理学思想体系有着重要贡献。
明洪武郑居贞赞曰:“嗟乎! 地不自胜因人而胜。潘氏之居瓜山固非一世, 至谦之先生一出, 瓜山之名, 潘氏之族, 遂闻于东南矣。诗书之泽, 道德之懿, 又得文公为之依归, 何其盛哉。”
植、柄同朱熹师生情谊甚笃,宋淳熙间朱熹避伪学禁来福州,名山胜迹,仗履几遍。淳熙十四年潘柄陪同朱熹游鼓山,访竭鼓山方丈元嗣,并在鼓山留下摩崖石刻。
鼓山石刻:鼓山石刻为朱熹所题,题文:“淳熙丁未(1187年) 晦翁(朱熹)来竭鼓山嗣公(方丈元嗣)于灵原遂登水云亭空怀四川子直侍郎(宋室皇族,福州郡守,时为四川制置使赵汝愚),同游有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潘柄),黄子方,僧端友。”
朱熹在潘植、潘柄陪同下登临方山。朱熹惊叹方山之美奇,在山上留下“怡山艮石”及“仙人所居”之题刻。
宋儒潘植、潘柄,崇尚理学的进士潘士表等,瓜山能人辈出,声名远播,“瓜山理学家”也因此名闻遐尔。
『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有潘柄简介,全文如下:
潘瓜山先生柄
潘柄,字謙之,立之弟。年十六,即有志于道,與立之往事朱子于武夷。朱子以所學授之。嘗言:「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學者稱瓜山先生。著有《易解》、《尚書解》。
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书事两首》,其一说的即是潘柄丧事:
谦之绋翣迎归福,平甫灰钉送返莆。
空累两家营后事,仅留四壁遗诸孤。
学徒谁是单传者,史藁曾经乙览无。
贫富皆当终牖下,招魂何处有神巫。
潘柄青少年时代追星朱熹,为朱熹得意门生。朱熹去世后他一门心绪发扬光大朱熹的理学思想,从事教育,传播理学,终老于莆田。临终,他仅留四壁遗诸孤。后事(丧事)还是他的朋友、学生操办的(空累两家营后事)。刘克庄这首诗记述了潘柄去世前后的晚景,记述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乐其志,以此自终的高尚情操。
潘柄去世后,他的学生“同門友築東湖書堂,而請田于官以祀之”,设尊德堂供奉谦之先生画像。他的门生黄绩接他的班,担任《涵江书院》山长。
潘植与潘柄是瓜山理学家的代表人物,去世后祀于福州乡贤祠。福州乡贤祠即今福州文庙也。(2021.8月)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