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高论潘氏祖源地一∵


潘正高论潘氏祖源地

        颜之推的诗,讲叙的是潘氏始祖季孙公受采荥阳潘水的故事,诗中涉及到《尚书·毕命》的西周重大历史决策——即周公逝世,毕公继其职,与召公继续“分陕而治”的典故。

       而这些记载有《竹书纪年》、《尚书》《春秋》《史记》、前后《汉书》以及诸子百家精典文献都有记录和佐证。潘望生伪《潘氏源流史》妄言的“根据西周宗法制度,季孙公食采只能在毕國”。这个错得离谱的伪命题根本不符合史实。武王第一次分封诸侯依据的是商制,西周当初依据殷商制度是“兄终弟及”。并不是“嫡长子继承的所谓宗法制度”。

        另外,周武王封毕公的毕国,历代史书记载:“毕在咸阳之北”或“长安县西北”。而潘望生抄袭成的伪书《潘氏源流史》说毕国在今天的兴平县。这是典型的地理盲!按当时记载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兴平县位于长安、咸阳的西部。兴平是毕国的谬论十分荒唐的!

       西周第一次封建诸侯,毕國当时伯爵,最初的封地就只七十里方国,且京畿之地,后来又“绝封”了。哪来潘望生的“绵亘二、三百里,横跨渭水南北。”的无稽之谈?

       西周的宗法制度的执行,古籍有记载是在成王和周公领导的平定“三监之乱”之后的事。所以,大凡研读过西周史的人,都知道“潘氏得姓在毕國”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荒谬绝伦的诳言。

       潘氏得姓与毕國没有丝毫关系。按史书记载:季孙公生在毕國,但当他代表毕公家族参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平东夷有功而在洛邑受采。他的采邑就在今天的荥阳(汉代的《说文解字》、《急就篇》指出“潘水在河南荥阳”),唐代颜师古注的《急就篇》潘姓就直接注明了荥阳潘水与潘姓的直接关系。

        南朝著名思想家、天文学家何天承著的《姓苑》一书就有“潘  荥阳,毕公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的记载。

      《路史》:“周公薨,毕公继之,子季孙邑潘……”。

       纵观古今学说:潘氏得姓与“西周宗法制度”没有丝毫关系;更与毕国没有任何关系!

                       ——潘正高

                       2022年11月4日


潘望生说:历史上根本没有潘国,请大家看看姬传东、汪乘兴、杨慧敏三人共同撰写的《解读周公》一文。


                  史料中的潘国

新华出版社出版,书名:《解读周公 》(作者:姬传东 汪乘兴 杨慧敏)

……西周封建主要是封建母弟和同姓,封建制与宗法制有相当的重合。而高居第二的姜姓,还有位居第五的姒姓以及妫姓、任姓,都是周室的姻亲。西周的封建有着浓厚的“亲亲”色彩,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部族之间。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山东菏泽人何兹全如此描述这种不同部族间的关系:被周人征服的商族和其他族,不是奴隶,也不是农奴,他们是井田制下身份低一级的劳动者。用现在的话说,姬姓周人是一等公民,其他是二等公民。 “七十一国”之说中姬姓“五十五国”或“五十三国”,这些姬姓诸侯国,大体是: 周文王的儿子们,获封的诸侯国分别是:管国、蔡国、絣国、霍国、卫国、曹国、毛国、沈国(一作聃)、郜国、雍国、滕国、毕国、原国、酆国、郇国、唐国、燕国、赖国、息国、廖国、耿国,另有一个封于狄城(今山西吉县)、一个封于今陕西岐山县。 

周武王的儿子们获封6个诸侯国,分别是:晋国、韩国、?国、邗国、应国、寒国。 周公八个儿子,其中七个得到分封,分别建立鲁国、凡国、蒋国、邢国、茅国、胙国、祭国。 除此之外,周初先后封建的姬姓诸侯国还有:虞国、岑国、胡国、康国、焦国、滑国、杨国、彤国、顿国、吴国、项国、盛国、潘国、魏国、单国、狄国、戴国、厉国、詹国、郄国、枞国、密国、道国、芮国、隙国、耿国、梁国、代国、极国、尹国、祝国、宫国、主国、贰国、兖国、巴子国、虢国(分为东虢、西虢、南虢、北虢)等。 

当然,这些诸侯国不全部是周公分封的。 诸侯对天子要履行服从天子的命令,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定期朝觐述职等义务,还要接受天子的调遣,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军队,随天子作战。 诸侯的权力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诸侯有权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民众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也要承担从征、纳贡等义务。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