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祖先应为蚩尤部落

  巴人是先秦时期一个英勇善战的族群,“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募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鼎盛时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注:今宜宾市境),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即大约位于今陕南、鄂西、川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

       关于巴人起源,史书不少记载有关于廪君的传说,不少学者因此认定廪君,巴人的祖先。巴人崇尚白虎,传说廪君死后所变,史书也有记载,《后汉书》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锤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於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服。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水经》曰:夷水,别出巴郡鱼复县。《注》云:"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澄清,因名清江。"

       又,盛弘之《荆州记》曰:昔廪君浮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按,今施州清江县江水,一名夷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

        因此,廪君活动区域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一带。

          传说廪君死后化为白虎,而古代白虎传说,史书也有相关记载。《后汉书》曰:板楯蛮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馀人。昭王乃募国中有杀虎者,赏邑万家。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租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也。)伤人者论,杀人得以倓钱赎死。(何承天《纂文》曰:倓,蛮夷赎罪货也。倓,音徒滥反。)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夷人安之。

         从上可知,白虎为板楯蛮所杀,板楯蛮,又居在哪里?

       《太平御览》有载:汉高帝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今汉中秦川。)秦地既定,上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馀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夷。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喜,音虚记切),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太平御览》又载:灵帝光和中,巴郡板楯叛,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帝欲大发兵,乃问益州计吏考以征讨方略。汉中上计程苞对曰:"板楯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复为义人,其人勇猛,善於兵战。昔安帝永和初中,羌入汉川,郡县破坏,得板楯救之,羌死败殆尽,故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至建和二年,羌复大入,实赖板楯连摧破之。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武陵,虽丹阳精兵之锐,亦倚板楯以成其功。近益州郡乱,太守李颙亦以板楯讨而平之。忠功如此,本无恶心,但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箠楚过於奴虏,阙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谋主僣号以图不轨。今但选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帝从其言,遣太守曹谦宣诏赦之,即皆降服。

        因此,板楯蛮应居住在嘉陵江上游、汉中、阆中等一带。

        而廪君、板楯蛮来自何方,笔者认为应来自古“三苗”。

      《史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三危,按《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华阳惟梁州",”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黑水应发源天水一带,个人觉得天水市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等较合适,符合“南海”有关说法,也符合历代九州图关于梁州范围。因此,三危应在现陇南市徽县周边县,秦始皇祖先养马在天水一带。

        因此,上古三苗应位于汉江、淮河一带及襄阳以南《禹贡》荆州一带,后大部三苗又被迁至西汉水一带三危。与《华阳志·巴志》所载巴人位陕南、鄂西、川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相吻合。

       那三苗又来自哪里,笔者认为应是蚩尤部落后代。主要判断依据是:

        (一) 巴人与蚩尤部落均勇猛且善战。

      1、《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2、《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还引《龙鱼河图》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作五兵仗刀朝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3、《逸周书·史记篇》记载:昔阪泉氏(指蚩)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涿鹿)。

       因此,从战斗勇猛及善歌舞特点看,板楯蛮与武王伐纣巴师无异,同为三苗之后巴人,也与蚩尤部落“最为暴”特性相吻合。

         (二)巴人与蚩尤部落生活地方均有青铜兵器。

       《清华竹简·五纪》记载:“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五兵”。

        《管子·地数篇》载:“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皑、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为雍狐之戟、芮戈(短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古代金,即指青铜。

       《史记·封禅书》载秦代把蚩尤列为八神将中的兵主,“三曰兵主,祠蚩尤”。

         而从上古巴人墓中,也多发现陪葬品有短青铜剑,而短剑主要用于近身的刺杀,也可看出巴人尚武特性。因此,蚩尤部落与巴人均将青铜用作兵器。

        (三)古代史学者也认为三苗为蚩尤后裔。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

       《六韬》曰:“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载“尧战丹水以服南蛮”。丹水,有学者今丹江,陕西南部、河南西部,也与巴人生活区域吻合。

        另,《尚书》、《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后汉书·西羌传》载,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古羌族有关。

       (四)现代考古证实,廪君生活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学者依史书记载长阳为廪君生活区域)没有新石器遗址。依现有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鄂西、长江三峡地区的巴人遗址出现较早,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出土巴人遗物最早年代距今约49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的夏朝晚期。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尚未找出巴人自身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实物证据。从早期巴人的陶器进行分析,鄂西、长江三峡地段的巴人遗物是有本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中直接发展过来的。因此,廪君为巴人祖先并不可信。


      综上所述,最早巴人即属于蚩尤部落,涿鹿大战后,蚩尤部落一大族人从山西南部逃往秦岭以南陕西南部、鄂西、川东一带,尧时称三苗,大部分三苗又迁至三危,开始向川北扩散,陕南、鄂西三苗因战争等因素往南迁至长阳、贵州思南一带。因此,巴人祖先为蚩尤部落是可信的。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