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桃溪潘氏叙谱之由来
公元1575年,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当皇帝的第三年,尚书潘鑑已经去世31年,明朝“一条鞭法”大改革家、万历首辅张居正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为了完成父亲生前遗愿,也为了光耀门庭,提升潘氏家族宗谱的荣誉和地位,更为了激励后人,这年秋季,在云南鹤庆军民府担任知府的潘温,不顾自己年近古稀,不辞辛劳,经过几千里的长途跋涉,一路风尘仆仆,冬至这天来到张居正的府第,恳请这位内阁总理为婺源潘氏家族的族谱作序。
当张居正见到潘温,得知是襄毅公潘鑑之子时,顿时潘鑑的身影历历在目,张居正百感交集,感慨万分,遂勾起了这首席大学士对往事的回忆,不顾政务繁忙,欣然提笔为徽州的桃溪潘氏宗谱题写序言。
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位日理万机的当朝宰相有如此大的动力,在百忙之中为一份宗谱作序?
这事还得从张居正的青少年时代说起。张居正(1525年-1582年)原名张白圭,他自幼天资聪颖,尚未出道之前,就在盛产金丝楠木的老家湖北荆州被称为“神童”。他5岁识字,7岁通晓六经,12岁考中秀才,并改名张居正。1538年,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乡试。1541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年,正当张居正在科举考试中一路高歌前进、意气风发的之时,却因为祖坟被当地的豪强所霸占,与仇人发生纠纷,被仇人告上了衙门,不幸吃了官司,百事孝为先,祖坟安宁事关重大,祖坟之事弄得张居正焦头烂额。
恰逢这一年的四月辛酉(初五日)夜,“宗庙灾”。皇家的太庙遭遇了一场火灾,熊熊烈火,吞噬了很多宗庙,“群庙一时俱烬”。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恐怕是明朝最奇葩的皇帝,没有之一,他早期整顿朝纲,抗击倭寇,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虽然晚年沉迷道教,但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朝庭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火灾过后,朝庭重建宗庙,“遣工部侍郎潘鉴、副都御使戴金于湖广、四川采办大木”(《明史食货志采木》)。
时任工部侍郎的潘鑑正好被朝庭派往湖北荆州采办金丝楠木,少年张居正打听到这位朝廷命官的行程,抱着一线希望,决定拦轿喊冤。仪仗队在大街上被张居正母子拦下了,潘鑑掀开轿帘看到这一对孤儿寡母,走下轿子,来到张居正母子面前,询问道:“小小孩童,今日告状,明日告状,告到何时何日了?”
张居正立即回答:“小小年纪,今天被欺,明天被欺,欺到何年何月休?”
潘鑑见张居正丝毫没有见到高官时小心谨慎、胆小不安的恐惧感,暗自称奇,便有意进行考察:“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
张居正淡定自若:“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
潘鑑非常欣赏张居正志气高远、气质不凡,认为张居正是个难得的奇才,决心帮上一把,便对张居正说,你们就跟着我的轿子后面走吧。
张居正很为难,长跪不起:大人,我和母亲走了很多路,腿都走酸了。
潘鑑赶紧让人再备了一顶轿子,供这对母子使用。
在潘鑑尽力周旋下,保全了张居正的祖坟完好无损,同时还出资请荆州府的领导抚养张居正读书和生活,张居正没有辜负潘鑑的期望,当年,16岁的张居正考中了举人。
又过了六年,到了公元1547年,张居正考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可惜他的恩人潘鑑弹精竭虑、积劳成疾已经去世了三年,恩情未报,张居正一直愧疚于心,于是成就了万历首辅为婺源潘氏宗谱作序的一段人间佳话。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