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潘武原一家发生两件事:一儿子崇胤(宗裔)逃匿(肥遁),二武原自南安迁兴化。宗裔“种德务滋,怀才不试”,为何“逃亡”?武原居南安“治产作业,遂为著姓”,为何外迁?
《宋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奉大夫、右谏议大夫、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荥阳潘公墓志铭》:“公讳慎修,字成德。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治产作业,遂为著姓。当王氏之偏霸也,曾祖武源,以丘园之秀,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令祖宗裔,种德务滋,怀才不试,世难方棘,肥遁终身。烈考承佑……得刑部尚书;归隐洪州之西山……”。
潘德富先生在“潘美之父及故里考”一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宋人杨亿《武夷新集》卷九之《宋潘慎修墓志铭》,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墓志铭记录了武原所处“世难方棘”的时代,记录了“预弓旌之招”、崇胤晦遁(肥遁)、“受署福州古田令”的史实,结合武原迁兴化莆田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一探武原世系的脉络。
一、武原家族的变迁
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885年王绪率兵入闽,王潮在南安篁竹林设伏兵擒获王绪,王潮挂帅。
篁竹林擒杀王绪之后,886年王潮决心招纳贤能之士、悉心治郡,为此他急需人才。王潮初至泉州南安即拜见“丘园之秀”武原,欲召崇胤。此时王潮尚未获得朝廷认可,也未获得百姓悦服。崇胤视王绪、王潮为“乱贼”,不与合作。
崇胤不肯上“贼船”,这在当时(886年)不是个别现象,如潘德富先生在《潘美之父及故里考》中所说的因为闽人视王潮为‘黄巢部伍’,许多人宁可退隐也不肯和王闽政权合作……”。
大军压境,刀光剑影,崇胤“不上贼船”,处境极端危险,只能逃匿。
和尚逃了可庙还在。王氏派兵日日索人,在高压下,武原不得不逃离南安,举家迁徙,逃到泉州以外的莆田,逃出王氏势力范围。
可见,崇胤的“遁”和武原的“迁”不是相互孤立事件,父子相继逃匿,都因王氏之“招”,是王氏偏霸初期实施特殊政策的产物。王氏的“招”,崇胤的“遁”乃因果关系。尽管此“招”被称为“弓旌之招”,此“遁”被道为“肥遁”,那只是谱志写家常用的修辞,透过美丽辞藻我们仍不难窥见事件的真相。
崇胤北“遁”, 武原接着逃匿莆田,当崇胤辗转向南安老家报告行踪时,其父已不能收到信息,双方断了联系。自此父子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886年八月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请授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悉心治郡开始初见成效,人们对王潮的看法开始转变。
887年王潮军队“解放”了莆田,将莆田划入王氏势力范围。
王潮在莆田再次会见武原,武原为王潮求才若渴之真诚所感动,对王潮杀贪赃枉法的泉州刺使廖彦若之举深表拥护,对王潮治州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赞同,遂应召参与兴化(莆田)政事,卓有政声。
武原在莆田参政多年,王潮对他有较深了解。894年王潮出任福建观察使,安排福州地方干部时任命武原为古田令。
武原大约生于828年,886年迁莆田时59岁,894年任古田令时67岁。
二、886思考
王氏之“招”,崇胤之“遁”,武原之“迁”时间应为光启二年(886年)。
886年坐标点是解读《古田令潘武原世系》的关键。这个坐标点虽是笔者推测但不是凭空臆造。其误差应不大于1、2年。
887年闽人对王潮的看法已开始转变,如果王潮之招是在887年之后,大约不至于发生崇胤、武原父子相继逃匿事件。
王潮任命武原为古田令应在王潮就任福建观察使之后,约在894年至897年之间。不可能在897年之后,因为王潮死于897年。
王潮死后王审知当政。王审知的王闽政权已由“王氏之偏霸”走向合法,得到中央政权认可。由于许多人才来归,王氏用人之忧也已基本解除,无须起用“丘园之秀”,因此武原‘受署福州古田令’不可能在王审知时代的904年。
如果武原“署古田令在904年,其时他40-55岁”,那么武原应出生于860年前后。福建潘谱记载,闽潘一世殷迁泉州南安,殷有两个孙子,一名存实,一曰武原。存实字慎之,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若武原生于860年,存实与武原年龄相差至少60岁,他们还可能是同一祖父的堂兄弟吗?显然“904说”是不合理的。
三、读《宋潘慎修墓志铭》联想
闽谱记载潘氏“历二广(广宗、广平)、迁南安、迄兴化”。以上综述可知:潘氏迁兴化的时间比较明确: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
2000年笔者收到泉州肖厝河阳村“厚壮潘氏族谱整修董事会”潘顺锦老师所赠的一本“莆阳潘氏族谱”和一封信,莆阳谱对南安潘氏世系提出新解:武原名序,父莹。莹原名谊。序子三:崇胤、自力、崇钧。是谱记载:自力子承佑,承佑子慎修、慎淑、慎原。顺锦先生是“莆阳潘氏族谱”主编之一。他说莆田现今还有崇胤祠堂和自立祠堂。
观《宋潘慎修墓志铭》,承佑应为崇胤子。可知“莆阳潘氏族谱”中的崇胤、自力本是同一人,两座祠祭拜同一个祖宗。
另外,据《宋潘慎修墓志铭》记述‘武原署古田令’前本是“丘园之秀”,武原、崇胤父子“种德务滋,怀才不试”,无心仕途。因此,某些地方新谱记武原为“永春尉”或莆田地方官职,都不能在《宋潘慎修墓志铭》中找到依据。
四、解读武原世系
有学者认为,“潘崇胤、潘承叙、潘处常都有传奇经历,这些传奇经历组合成了崇胤→承叙→处常→潘美传奇故事”,他认为武原世系是“这些传奇经历组合”,换一句话说是后人“用已知因素”编写的。
“用已知因素”编写谱牒的确是普遍现象,这种谱牒失真严重。闽潘谱似乎也不例外。笔者在《潘美‘闽系’说讨论》中说过“谱载史亦载者通常可信度高,争议少;谱载史不载的可信度就很难说了”。《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谱中许多人物、事迹得到史书、墓志记载的广泛印证,印证“点”之多实在难得,不是许多族谱都能做到的。
但是,同许多族谱一样,武原世系“谱载史不载”者不少,最典型的有崇胤“任太仆卿”和关于潘美闽系说,缺少佐证其可信度显然不足。因而引来许多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益的。正如德富先生所说,谱是人写的,错误难免,武原谱肯定有不少错误,通过质疑,争论,可以达到去伪存真、修改错误的目的。
正确解读《宋潘慎修墓志铭》有助于正确了解唐末五代福建潘氏的历史。
屏西堂 2011-2-16于福州屏西(2011-12-22改写)
评论 (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