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学士潘仝公遗像

宋大学士潘仝公遗像

宋大学士潘仝公像赞

公讳仝字会道,宋吉州教官从源之子,幼聪慧,人以神童目子,弱冠擢状无及第,官广东观察司升秘书阁大学士,后致辞仕寓闽汀三洲,以忠孝励子孙。

文天祥先曰

锦心绣口,其李太乎!袍染柳汁,其李固言乎!弹劾无私!其汉张纲乎!满而不溢,其赵中令乎!公具四美,宜其西山称道弗置也云。

 

 

 

0 收藏

评论 (49)

近年修族谱查得我广州石牌村潘氏始迁祖潘清旒原名潘流号大有,邑庠生,是长汀潘仝的侄孙。流随仝首次出仕广州,仝任广州观察推官,流任仝保镖,入广后流经风水先生指引改名青旒。他们何年入广,经数年争议未有定论。现长汀编号为2007118189334的潘仝宗亲对宋大学士潘仝公遗像的评论提醒了我,这个开庆临汀志便是潘仝与潘旒入广的最低年限的文字证据。窃以潘仝中进士后十二年入广为最佳时间。 ……9334潘仝,谢
潘树荣 #1 楼 2007-07-06 10:22
近年修族谱查得我广州石牌村潘氏始迁祖潘清旒原名潘流号大有,邑庠生,是长汀潘仝的侄孙。流随仝首次出仕广州,仝任广州观察推官,流任仝保镖,入广后流经风水先生指引改名青旒。他们何年入广,经数年争议未有定论。现长汀编号为2007118189334的潘仝宗亲对宋大学士潘仝公遗像的评论提醒了我,这个开庆临汀志便是潘仝与潘旒入广的最低年限的文字证据。窃以潘仝中进士后十二年入广为最佳时间。 ……9334潘仝,谢
潘树荣 #2 楼 2007-07-06 10:22
我是仝公子八郎的后人,只知道本支(八郎——潘任——元智等)的情况。请一郎——七郎及九郎的后人多交流一些信息,以加深我们对先祖的认识。特别像“九子十尚书”的故事,是否确有其事,请八郎各兄弟的后人们尽量凑资料,搞完善一些,我们的族谱也可以更详实。QQ:575917794
潘启道 #3 楼 2007-07-29 11:52
对状元潘仝的研究及探讨 潘仝在淳佑四年状元及第任广东观察御史的记载可在其后裔的十多套潘氏族谱里见到,不但如此,连我们这些潘仝旁系的族人也流传着潘仝是状元,到广东来是任八府巡按这样的传说。此事说来话长,还得从始迁祖青旒公说起。相传我广州石牌潘氏始迁祖青旒公原名流,单名一个流字,潘流在南宋是跟随他的叔父经广东南雄乘坐官船入广的。其叔父是新科状元任八府巡按到广东任职,流练得一身好武工。 为巡按阿叔做
潘树荣 #4 楼 2007-08-13 21:07
巡按的家属由流的妹妹负责服侍,后流的妹妹嫁广州石牌(原董村)董姓三世。咸淳年间致仕巡按回乡归故里,流携家属到石牌开基创业以潘大有户注册。 近十年因修族谱需查清始迁祖之原籍,行实,父辈世系等,所以查到了一些史实,例如巡按阿叔就是长汀潘仝,潘仝与潘流是叔公与侄孙关系,这些在江西寻乌潘氏五修、六修族谱,江西兴国潘氏三修族谱,江西会昌潘氏二修族谱,广东兴宁潘氏四修族谱,广东新丰潘氏族谱和广西平南县国安乡
潘树荣 #5 楼 2007-08-13 21:23
近查得最早记载潘仝的官方资料是开庆元年临汀志,这个临汀志修成于开庆元年九月一日,它也是潘仝与潘流入广的最低年限的文字证据。我们估计他们是宝佑年间入广的,现有开庆临汀志为据,与估算相吻合。 入广后潘仝任广州观察推官,流任仝的近亲侍卫,他们的工作地点肯定在广州,那他们的家属为何要安排到乡下农村呢?他们又和谁在一起?经几年到冲鹤村查探,原来是奉训大夫潘本立号信庵与他们在一起,信庵宝佑丙辰始迁于广并由子
潘树荣 #6 楼 2007-08-13 21:29
再查宋史,宋朝的官员是不能在原籍当官的,外放官员也不准携带家属上任同行。这就是他们入广后翌年才把家属接来并安排到农村居住之故。潘仝是淳佑四年留梦炎榜特奏名进士,留梦炎是该榜头名状元,而潘仝是该榜第二或第三名状元。前年看过长汀县一些有关潘仝的传说史料,近来在网上也看到一些有关潘仝参加殿试如何答宋理宗问的信息,这些资料大概可以说明他是一甲进士了吧!只要他是一甲前三名进士,他就有可能是该榜的状元。
潘树荣 #7 楼 2007-08-13 21:36
为了弄清潘仝是状元,我们续修石牌潘氏族谱小组成员分头到广州图书馆,广州国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寻找资料,后来在由毛佩琦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状元大典》一书中找到答案,现把该书“话说状元”里的一段话移录于下,供参考:“状元及第”,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元,始于唐代。当时也有称之为“榜首”、“状头”者。北宋初年,进士第一人多称“榜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
潘树荣 #8 楼 2007-08-13 21:46
如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25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回第三人李状元寅仲启》。元代亦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元。但每科有两状元。因为元代科举分左、右两榜,以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元代以右为上),汉人、南人为左榜,左、右榜第一人均可称状元。自唐至元,状元只是俗称,到明代,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如《明史·选举志》载:“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潘树荣 #9 楼 2007-08-13 21:58
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清承明制,直至清末科举制被废除之前,一直相沿不改。 我祖公潘青旒跟随其叔公潘仝从福建长汀南下至广州迄今已750年之久,过去因年湮代远,旧族谱保存不周,许多历史资料散佚令我们这些晚辈对祖辈的出处模糊不清,近年重修族谱才逐渐发掘一些族里的史料。
潘树荣 #10 楼 2007-08-13 22:0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