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之父及故里考 潘德富

潘美是大宋开国功臣,在北宋的统一战争和抗击契丹斗争中,“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功勋卓著,官累检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加平章事,爵封代国公、韩国公。去世后,谥武惠、封郑王、享配太宗庙廷,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然而,就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从目前见到的资料看,他的父亲故里记载却是各说不一。为此,笔者根据见到的相关资料,对这两个问题作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本文纯属学术讨论,如果文中引用资料和分析方法不当导致谬误恳请批评指正,对因孤陋寡闻和水平有限造成不恭和冒犯敬请多加包涵。

一、潘美父亲和故里不同记载综述

1、潘大名说  

《宋史·潘美》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以军校戍常山。”,宋人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録)》、宋会要辑稿·勋臣封赠·潘美》、《大名府志·潘美》也有相同。简称“大名说”。

另外,潘美在宋人的史料中,李清臣韓太保惟忠墓表》说魏人”,宋人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潘美》和南宋人王称《东都事略·潘美魏郡人”。其中韓太保惟忠墓表》最早,撰于是1080年。按《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直二的“大名县庆历二年(1042年)升为次赤,熙宁六年(1073年)废为镇,隶元城县,绍圣三年(1096年)复。”李清臣1080撰写韓太保惟忠墓表》时,大名已废为镇,当时说潘美是魏人而不是记大名人符合实际。

 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美之子潘惟正的后裔《族谱》上,潘美父亲是国荣。但笔者见到的湖南、贵州《潘氏族谱·历分仕宦图·潘美》收录的是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撰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王)潘美公像引》。像引》云:“公大名府人,父璘、字国荣……()承规,今为阁内祗候”。说明国荣就是潘璘;《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载“大名府,魏郡”,而大名府又包括大名县,说明这与“大名基本一致。

据有关文章介绍,道光壬寅二十二年(1842年)的太原市清徐县吴村《潘氏族谱》也记载“始祖潘璘,字国荣,以军校戍常山,长子潘美,北宋检校太师” 。

2、潘休宁说

明人曹嗣轩《休宁名族志》载:潘以军校戍常山,祖父潘庆“常游黄山,爱榔源山水深幽而卜居焉”,子潘美仕宋“赠太师,谥武惠,追封郑王”。因休宁水坑口又有潘美子孙居住。有学者以此认定潘美是休宁人,故此称“休宁说”。

3潘美丘封说

顺治十六年前的《丘封县志》载:丘封县“潘店世传宋枢密使潘仁美之里。”由于民间中,不少人把戏剧小说中的潘仁美与历史上的潘美混淆,故将此列作“潘美丘封说”。

4、潘处常兴化

浙江、福建等地一些老《潘氏族谱》载,潘武原自泉州迁兴化,孙处常有俶、佑、仁三子,其中“名美字仲询”。这里潘美之父是潘处常,因而称“潘处常兴化说”。

5蒲州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的部分《潘氏世谱源》载:65世潘佑“后唐为蒲州刺史,即居蒲州”,68震以军校戍常山,子三:长子潘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武惠,封郑王”。这里潘美之父叫震,故简称“蒲州说”。

6魏县说、南乐说瞞说

《河北地名文化志·千年古县·魏县·潘美》一条云:潘美“魏县潘庄人”。史国强主编的《南乐县文物志.潘美传记“北宋大名府南乐县人”。

2005年月123日《邯郸晚报》记者赵明信的《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中潘美“父潘瞞在常山(今正定县)当过军校”。

魏县说、南乐说以潘美故里边马集现在和北宋之前的地域归属为依据,实际也是大名说;瞞说不见于正史和潘氏族谱。故本文对上述三说不予比较和解读。

二、不同记载解读

1、潘大名说

潘美“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这是能见于国史、宋人史料、方志、族谱的说法。

解读:[1] 璘以军校戍常山

宋人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收录的《潘武惠公美传(实録) 》(简称《潘美实录》)载:潘美“大名人。父璘,以膂力应募隶兵籍,迁军校,戍常山,以病免归乡里……惟熙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这是目前见到的璘最详细记载,也是目前所看到关于潘美最早最全之传记。

潘璘“以膂力应募隶兵籍”、“以病免归乡里”、“惟熙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这是其它资料所不见有的。其可信度可从以下三方面证明:

一是《宋会要辑》载,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阁门祗候潘承规、符惟忠言转迁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仪罢职不曾转官”。《宋史·赵滋》载,左侍禁赵滋因“范仲淹、韩琦经略陕西,举滋可将领,得阁门祗候”。可知左侍禁阁门祗候潘承规转官即为阁内祗候。其任阁内祗候官职和时间与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年)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王)潘美公像引》“承规,今为阁内祗候”相吻合。说明潘美实録》应当撰写于1022-1025年左右。

二是据资料,范仲淹三十六岁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他出生于端拱二年(989 年),天圣三年的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王)潘美公像引》正是三十六岁回京师所作

三是范仲淹给在真定任职的韩琦《与韩魏公书》信中有“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200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年出版676页)。潘璘作为军校戍守的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带),正是范仲淹的“生身在彼”之地。

由此说明他们的潘美“大名人”和“父(潘)璘”是可信的

 [2] 潘惟吉与大名

《宋史·潘美·惟吉》载,惟吉“(潘)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宋史职官志》云:“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

天雄军治所在大名,潘惟吉负责该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表明他是大名人,亲属和亲戚也在大名。

[3] 潘美与大名县代边马集

《大名府志·人物志·》记,美“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 新、旧《大名县志》也美大名人。特别是民国二十三年《大名县志·冢墓·唐郯国公张公谨墓》一条中注有,“边马集北门石桥碑记云:东至仓颉冢,至西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谨墓”。

“潘太师墟”的“墟”字,即“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之意。潘氏历史人物中,除潘美是检校太师外,正史上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太师;南汉潘崇彻在北宋征伐时加封为内太师;潘承佑官到二品,相当于太师;潘佑在一些族谱中记载宋太祖诏哀恤赠为南唐太师。但潘崇、潘崇彻、潘承佑、潘佑均于大名县无关。说明这里的“潘太师”指的这是潘美。

《邯郸之迷(下)·名城邯郸·潘美之迷》一文介绍, 1995年一位魏县老干部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边马集(今属魏县)边马集村公所内尚有‘潘美故里’横扁一块。”

潘美故里在大名县边马集是目前见到的潘美故里具体位置记载。

[4]北宋广州府学宫仰高祠碑文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广州知州蒋之奇为提倡和教育当地官员廉正为民,在广州府学建造仰高祠,以纪念在广州任过职又为百姓称道的清官。潘美作为宋八贤之一祀于其中。《仰高祠事状》碑文中有“潘美,字仲旬、大名人”。此碑虽在上世纪城建改造拆除,但碑文已收录于《番禺县志.金石略(三)》。

2休宁说

明人曹嗣轩《休宁名族志》(黄山书社200712 月出版)记载:唐代潘师正“传六世逢节,避巢寇,居黄墩。其子曰孟阳,元和间登博学宏词科,除监铁转运副使。十一世曰奎举孝廉,为益州治中。长子曰庆,恬退高逸,雅擅青山白石之趣。常游黄山,爱榔源山水深幽而卜居焉。子孙曰蕃,世名潘村。十四世曰璘,以军校戍常山。其子美,仕宋,为检校官,太祖屡命征南汉、太原,有功,赠太师,谥武惠,追封郑王”,其子孙又“复居休宁水坑口”。故清代和近代都有学者以此认定潘美是休宁人。

解读:[1] 潘孟阳与潘炎

旧唐书·潘孟阳》载:潘孟阳“礼部侍郎(潘)炎之子也。孟阳以父荫进,登博学宏辞科,累迁殿中侍御史,降为司议郎。孟阳母,刘晏女也…元和十年(815年)八月卒,赠兵部书。”可知,潘孟阳之父是潘炎而不是潘逢节。

[2] 休宁与常山

五代时期,休宁县先后属吴、吴越、南唐。 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为宋所灭,其地归宋。潘美实録》记载清楚,璘“迁军小校,戍常山。以病免归郷里”。如果潘璘出生于休宁,他入伍后戍守的不会是属后晋(或后周)的常山,归郷后回到的应也应是休宁,同时也就不存在天雄军驻泊都监潘惟吉的大名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了。

3、潘美丘封说

解读:[1]丘封县志》不同的记载

顺治十六年前的《丘封县志》云:丘封县“八角井在县东二十里,潘店世传宋枢密使潘仁美之里”。此说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丘封县续志·卷三·古迹·八角井》中作否定,该志云:“考之宋史止有潘美无潘仁美也”, 潘美“大名人宋之有传,与封丘无干涉”。

[2] 丘封潘店的由来

杨焕成、周到《河南文物名胜史迹》说:相传潘美“每次回家都路过封丘县潘店驻扎休息,始得村名。一次,潘美路过这里,衬里正在修庙,他捐银千两。庙完工后,银子未用完,村民便修了一眼八角井,供潘美路过驻此时使用,俗称八角琉璃井。”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月出版的《河南省志·地名志》第十二卷《潘店》一条云“潘美回河北大名路经此地宿店,故名潘店”。

由此证明,丘封县潘店是因潘美捐银修井并经常到此宿店而得名,并非潘美的故里。

4潘处常兴化说

据资料介绍,浙江、福建等地旧《潘氏族谱》载:武原古田令迁兴化,长崇胤,次子承均。崇胤任太仆太卿,子承叙(有新谱载名潘贵)迁北燕,次子承佑南唐礼部尚书(也有承佑为武原次子潘自力之子)承叙子处常,处常子俶(也有为叔)、佑、仁。其中仁名美字仲询,宋太师, 谥武惠,迁开封。

解读:[1]武原与承佑祖孙关系

宋人杨亿《武夷新集》卷九《宋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奉大夫、右谏议大夫、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荥阳潘公(慎修)墓志铭》载:“公讳慎修,字成德,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治产作业,遂为著姓。当王氏之偏霸也,曾祖武源,以丘园之秀,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令祖宗裔,种德务滋,怀才不试,世难方棘,肥遁终身。烈考承佑……尝为吴为蕲州法曹椽……辞荣致政,得刑部尚书(《南唐书·潘承佑》记载是礼部尚书);归隐洪州之西山……”。

查资料,潘慎修生于937年,1005年去世。杨亿(9741020),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宋史有传。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又相距不远。故此墓志铭可信度大。

 族谱中古田令武原→太仆太卿崇胤→承佑南唐礼部尚书,《潘慎修墓志铭》是古田令武源怀才不试的宗裔刑(或礼)部尚书承佑。

两记载上虽有差别,但武源(承佑祖孙关系可信

[2]潘贵与潘佑祖孙关系

族谱中,潘承叙(又称潘贵)子处常,孙俶、佑、仁(潘美)。

五代十国志潘佑》载:潘佑“幽州人。祖贵,事刘仕恭为将,刘守光杀之。父处常,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佑)开宝五年更官名,为内史舍人”。

说明潘贵处常潘佑祖孙关系成立。

[3]武源任古田令与潘贵被杀时间比较

族谱上潘承叙即潘贵,二者为同一关系,祖武源(原)。

《五代史·刘守光》载:刘守光 “梁开平元年(907年),遣李思安攻仁恭………执(刘)仁恭而幽之。其兄(刘)守文闻父且囚,即率兵讨(刘)守光……明年……(刘守)光将元行钦识(刘)守文,跃马而擒之,又囚之于别室,既而杀之”。有资料证明,刘守光908年所杀的除其兄刘守文外,还有其侄子刘延祚等。

由此推断《五代十国志·潘佑》中的刘守光杀潘贵和“处常,脱身南奔”之事当发生在梁开平二年,即908年。

虽然武源的生卒时间不详,但《潘慎修墓志铭》记载清楚,慎修“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当王氏之偏霸” 即偏据一方而称王时时,武源“受署福州古田令”。

据有关资料,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王绪攻陷河南光州,光州固始王审潮、王审知兄弟二人投奔于王绪。王绪进入福建后滥杀将士,将士们推举王审知兄王潮为帅。乾宁四年897年)王审潮死,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次年898年)三月王审知接受唐朝廷任命威武军节度使。欧阳修《五代史·王审知》也载:王审知乾宁四年,(王审)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

因为王审潮、王审知兄弟二人曾投奔于黄巢起义军王绪将领,他们初期管理福建时,豪强大族视王审潮‘黄巢部伍’,很多人宁可退隐也不肯和王闽政权合作…随王氏政权的巩固,并不断得到唐朝廷的加封,他们对王闽政权的态度逐步积极起来。同安的潘武源,受王氏之招,‘署福州古田令’。 浦城章仔钧见审知不断向唐廷进贡,‘尚知有唐,乃诣军门上谒,献战、攻、守三策’。” ( 徐晓望《闽国史》16-17页)

据有关资料,王审知治闽29年中,努力改变其形象,切实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在福州、泉州等地“招贤馆”、“招贤乡”,以招纳贤能之士。当时在外任官的闽人如翁承赞、黄滔等都先后回闽得到重用,外籍知名人士如王琰、徐寅、王垌等也纷纷回闽。这些人中,章仔钧天祐(904907)中登门拜谒,献攻、战、守三策,“奏授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行营招讨制置使”(《 十国春秋》卷95);翁承赞“开平三年(909),复闽王册礼副使……太祖待之殊后,遂以为相”(《 十国春秋》卷95)。徐寅907年后入闽“掌书记”。 黄滔唐天复元年(901) 由长安回到福建,“为王审知所赏识,“奏请朝廷授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今福州)节度推官”。

由此推断,潘武源“署福州古田令”在904年左右,距潘贵“事刘仕恭为将”被杀不到四年,说明族谱的武源与潘贵祖孙关系令人怀疑。

[4]族谱潘武源与孙潘贵、玄孙潘美关系

代距父子出生年之间相距的年数)是分析和判断武源与孙潘贵、玄孙潘美关系是否成立的重要参考“量尺

众所周知潘美生于925年。由前面已知,潘贵“被杀”和潘处常“脱身南奔”在908年,潘慎修生于937年。

以潘武源任古田令在904年,承佑比承叙少6岁计算按本族谱的武原→崇胤→承叙(潘贵)→处常→潘美:

当代距20,处常、承叙、潘武源分别生于905885年、845年,武源任古田令时59岁左右;承佑应生于891年,生慎修时约46岁。

当代距25,处常、承叙、潘武源分别生于900875年、825年。武源任古田令时79岁左右;承佑应生于881年,生慎修时约56岁。

即是仅处常与潘美代距25年,其他人代距仍为20年,潘贵生于880年;武源当生于840年,任古田令时64岁左右;承佑生于886年,生慎修时约51岁。

按潘承佑为潘武原次子潘自力之子,其结果也如上。

三者比较,第一种接近实际。但武原→崇胤→承叙(潘贵)→处常→潘美代距20年、潘贵23岁已“事刘仕恭为将”、处常3岁南奔、武源59岁左右古田令、承佑46岁生慎修的五项就单一事件有可能,而五个如此极端数字的组合可能性不大。

显然,潘贵与武源的衔接上不合理,族谱潘武源与孙潘贵和玄孙潘美关系难于成立。

[5]正史潘贵与族谱承叙、承佑关系

族谱中承叙即潘贵,与承佑是兄弟关系。

祖籍方面:《潘慎修墓志铭》证明,潘武源、潘宗裔、潘承佑在唐末之乱后均生活在闽粤,《南唐书·潘承佑》清楚记载潘承佑为晋安人。有族谱载潘承叙“自兴化迁北燕”,子处常“自兴化迁北燕”

如果潘承叙是潘贵,自然他和子潘处常就是晋安人或兴化人,进而孙潘佑也是晋安人或兴化人。

而《五代十国志》潘佑“幽州人”,《北京古今名人辞典》潘处常“幽州人”,表明潘贵应当是幽州人。

去世时间:潘贵为将后被杀于908年,马令《南唐书·后主书》记载963年(建隆三年)秋七月“礼部尚书潘承祐卒”两者时间差55年。

子女出生时间:前面按代距20年推出潘贵之子潘处常生于905年之前,而潘承佑子潘慎修生于937年,两者最少相差32年以上。

马令《南唐书·潘佑》“以三十六岁卒”, 吴任臣《十国春秋·潘佑》“果以三十六岁毕命”,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第二》记载:开宝“六年(973年),内史舍人潘佑上书极谏,煜则下狱,佑自缢死”,可以推断潘佑出生于938年。潘贵之孙潘佑与潘承佑子慎修年龄相当(按本族谱,潘美是潘承叙孙,潘美生于925年,比潘承佑子慎修还大12岁)。

由上看出,潘贵与潘承佑籍贯和生活年代不同,两人去世和子女出生时间相差较大,两人的兄弟关系不太可能。进而正史上的潘贵与族谱的承叙同一关系难以成立。

 [5]潘处常与潘璘潘佑与潘美关系

本族谱上,潘佑、潘美为兄弟关系,且父为潘处常。

潘美实録载:潘美“大名人。父璘,以膂力应募隶兵籍,迁军校,戍常山,以病免归郷里”。

《北京古今名人辞典·潘处常》记载他是幽州人(今属北京)人,“因避祸南徒金陵(今江苏南京),元宗李重其才,授任散骑常待,从于皇帝左右,掌规谏,亦掌表诏,亦受朝廷重用”,与《五代十国志·潘佑》记载基本相同。

即使潘处常在父潘贵被杀南奔中,曾经戍守过常山,但其后“南徒金陵” “授任散骑常待”。潘璘 “戍常山”之后是“以病免归郷里”。

两人籍贯和经历都不同,显然不是同一人的不同记载。进而《五代十国志》上的潘佑与《宋史》中的潘美也不是同胞兄弟关系。

5蒲州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的部分《潘氏族谱》载潘美父亲是潘震

据《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源流序》:六十五世佑,后唐为蒲州刺史,即居蒲州,庄宗同光二年,诏除京都府主,明年,迁户部尚书……六十七世六十七世瑨,生子震,以军校戍常山,此六十八也;震生子三:长曰美,仕周至客省使…… ()同平章事,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武惠,封郑王;次曰骞,三曰琳;美子五:长惟熙,平州刺史,女为章怀皇后;惟德宫苑使;惟清崇议使;惟固西上閤门使;幼子惟文,以弟骞无子,美以惟文嗣之……惟文生子三:仁表、仁佑、仁爱,乃七一世也;仁表长子曰珪,珪生义,义生润,润生协,为瑞州盐税……

解读:[1]族谱中的潘佑

本《族谱》中65庄宗同光二年,诏除京都府主,明年,迁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是掌管掌天下人户、土地、钱谷之政令,贡赋、征役之事的从二品大臣。与《南唐书》上的礼部尚书潘承佑官职相当。

同光二年的明年即925年,也正是本谱69世潘美出生之年,以代距20年(实际中不太可能)计,时80岁。也就是说出生于845年(唐会昌五年)的佑,历经唐朝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和后梁太祖朱全忠、朱友圭、朱友贞至后唐李存勖称帝的同光三年得为户部尚书。这显然有些传奇。

《五代十国志·潘佑》载:潘佑“幽州人……开宝五年更官名,为内史舍人”,去世时年三十。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又说开宝六年(973年),内史舍人潘佑上书极谏,煜收下狱,佑自缢死”知其生于938年,相当于正五品,说明他并不是《族谱》中的户部尚书佑。

后唐建立至亡国历时十三年(公元923年至936) 。查新、旧《五代史》,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923年)后拜冯道“庄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时庄宗初建号”,“八月,赐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卢质论思匡佐功臣”崔居俭“宰相冯道即徙居俭为秘书监……历兵、吏部侍郎、尚书左丞、户部尚书”;长兴四年934年)“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户部尚书韩彦恽为副”。

本《族谱》中的65后唐户部尚书佑正史无传。为正史有传的南唐礼部尚书佑之误。

[2]关于潘震、潘璘、潘琳

族谱上,潘震以军校戍常山,子潘美、潘骞、潘琳。

2003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出土的《宋故赠太子左卫率潘(承裕)君及夫人仕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载:潘承裕“天圣丁卯七月六日”去世,享年“四十有三”,“府君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武惠王美”,“府君之考惟吉东染院使州剌史”,潘承裕有六子,长子潘夙、“次震任左侍禁”。

潘承裕天圣丁卯(1027年)去世,享年43当生于984年。

潘夙《宋史》有传, 传载:“字伯恭,郑王美从孙也…….卿本将家子,寄要蕃,宜体朕意,悉心经度”。查相关资料,他生于1005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一次真宗对潘惟吉说“凡人臣立朝,苟专务晏安,不以能而升,不足貴也”,于惟吉“表求外任,命為天雄军驻泊都”。

大中祥符三年(1010),潘惟吉入北境,疾作,即肩輿而还。召遣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知其去世于1010年。此时潘承裕次子潘震应当已出生。

《宋史·潘夙》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看,潘惟吉和其孙潘夙的成长均于潘美有关。

本族谱的潘美之父是潘震并以军校戍常山不见于其他宋人的记载,也以正史记载相不符。如果潘美之父是潘震,潘惟吉应当是知道的,推断不致于再将次孙取名与叔祖父同名也叫潘震

如果潘震也叫潘璘,则本族谱上璘之子潘琳,璘、琳同音(lín)

[3]潘美前后几代的代距

第一、潘岳与潘师正的代距

本族谱上,五十世潘岳“为河阳令”、“惠帝时拜黄门侍郎”,与《晋书·潘岳》上的潘岳出为河阳令……以母疾辄去,官免。寻为著作郎,转散骑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基本相同。

五十四世潘师正“高宗麟德二年(665),诏迁太仆……三诏居相位,力辞不就,上表谢……‘乞归养以终余年。’帝可其奏,旌其地曰逍遥谷,寿九十八”,与《旧唐书隐逸·潘师正》上“师正清净寡欲,居于嵩山之逍遥谷,积二十余年……以永淳元年682年)卒,时年九十八”基本一致。

明显看出,谱中潘岳和潘师正是《晋书》中的潘岳和《旧唐书》中的潘师正。

查资料,潘岳生于247年。潘师正永淳元年682年)98岁,当生于584年。两人出生时间相距337年。按族谱的五十世到五十四世代距为84年。

第二、惟文至潘协的代距

本族中,潘美 “幼子惟文,以弟骞无子,美以惟文嗣之……惟文生子三:仁表、仁佑、仁爱……仁表长子曰珪,珪生义,义生润,润生协,为瑞州盐税”。

查资料,潘美实録》中潘美次女(宋史上的第八女)真宗潘皇后生于968年,推断幼子惟文生于962年左右。至大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编谱时,惟文→仁表→珪→义→润→协为瑞州盐税,历经五代82年,考虑到潘协为瑞州盐税当在20岁以上,因而五代中代距仅12年。

[4]潘美子女之记载

第一、 潘美五子顺序

《宋史·潘美》和杜大珪潘美实録》等记载,潘美五人是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熙。其中后者实録》第三子先是说惟平,但后又说是惟正,可见惟平是惟正之误。

本谱潘美子五:长惟熙,平州刺史,女为章怀皇后;惟德宫苑使;惟清崇议使;惟固西上閤门使;幼子惟文。

除“潘美因弟潘骞无子,以幼子惟文嗣之”正史不见有关记载,其余诸子顺序与正史记载不合。

第二、关于潘惟正

潘惟正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族谱上又称潘惟道。其人不仅见于《宋史·潘美》和宋人有关潘美子女记载上,也见于《大名府志·人物志》和潘美之惟德、惟正、惟熙诸后裔族谱中。

虽然宋人王铚《默记》中有惟正是世宗后裔之纪王(或蕲王)的说法,但有证据证明蕲王为卢琰所收养,《五代史》又载“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德二年卒”。 纪王和蕲王去向情况已经清楚。

潘惟正参与政务活动散见于《宋会要辑》和《续资治通鉴》上,其中《宋会要辑》中还有大中符“八年1015)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定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十年中有余羡其后,尽以物产以付其家,仍不许货鬻。至是,美孙卫尉寺丞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记录,证明潘美有子潘惟正,且去世于1005年。

《族谱》上潘美诸子中没有潘惟正其人。

第三、潘美女儿

本《族谱》中记载真宗潘皇后是惟熙女,据有关文章介绍,族谱中还说潘美三女:“长适元帅傅谦,次适太尉谢泽幼适节度使杨廷汉”。

潘美实録》载:“雍熈二年,(宋)太宗为真宗娶美次女为夫人”,《宋会要辑稿章怀皇后》、《宋史真宗潘皇后》上章怀皇后也是潘美之女,笔者见到的《族谱》上也说“(美)公之次女嫁真宗为庄怀皇后”。

可见,南宋《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潘美》和元人脱脱《宋史.潘美》的章怀潘皇后惟熙之女记载有误。然本谱也是如此。

除潘美次女嫁真宗外,《宋史·张昭允》载:张昭允潘美妻以女……真宗即位,以昭允章怀皇后姊婿,颇被亲信。”《名臣碑传琬琰集·曹武穆公玮行状》上,曹彬第三子曹玮曾娶“潘氏冯翊郡夫人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美之子”;《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之二十五》有“景佑二年二月,故彰武节度使赠侍中曹玮妻潘氏,追封冯翊郡夫人”。

本族谱的大女婿傅谦、二女婿谢泽、三女婿杨廷汉正史无传。潘美正史上可见的三女分别是真宗、张昭允、曹玮,而不是傅谦、谢泽杨廷汉。

三、余后之见

史书是人写的,其中难免有误。但潘美大名人和父潘璘不仅有国史记载,还有宋人史料、明清方志、潘氏族谱等相佐证,应当是可信的。

很多文章说,国史上潘美“大名人”是因为他或他父亲后来迁于大名之缘故。其实这种说法不符合史传常例,比如潘佑出生于金陵,除个别记载为金陵外,《资治通鉴》卷290陆游《南唐书》卷13、陈鳣《续唐书》53、吴任臣《十国春秋》27、《全唐文》卷876都记载幽州人。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跋李氏谱》中说:“族谱仿于欧阳,继之者不一而足,而求其凿凿精实百无二三”(198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天祥全集》392-393页)。或许这是宋代家谱的真实写照。

过去编写族谱,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经济文化落后、宗族往来少,仅凭记忆或传说修撰完成。据资料介绍,唐代之前选官、婚姻、人际交往都都要看门第,助长了一些传说和记载的失实。历史上同名同音人多,如:潘见于史料的有潘美父潘璘;《宋史·张凝》咸平四年( 1001) “为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兼安抚使”的璘;明朝古今泉州通判海阳举人璘;清同治年间的将军广东南海人璘等;同音的有《宋史·魏王廷美》的廷美妻父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开封潘潾”。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族谱上宗派、人物误记上下衔接错记是难免的。

据网上《潘氏家谱惊现西海固》一文,“《徽州潘氏家谱》载:二十七世孙潘士澄为续修家谱,亲往徽州横川寻根问祖,访问宗派,一去不返,五十年音讯緲无”。由此可想而知,先人在编撰族谱时,是历尽艰辛。先人们留下的族谱,对我们了解家族姓氏起源、宗族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发展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尽管族谱上有不尽人意之处,但瑕不掩瑜,它们仍然不愧为中华五千年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如今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又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手段分享先人的成果,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它们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其更真实、准确的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0 收藏

评论 (12)

本考证有理有据
匿名 #1 楼 2010-11-30 08:38
好,考证有理有据
匿名 #2 楼 2010-11-30 21:10
“当代距20年,处常、承叙、潘武源分别生于905、885年、845年”应为“905/985/965”,于是结论“武源任古田令时59岁左右”出现了20年误差。请重新计算!
匿名 #3 楼 2010-12-02 15:18
按谱:武原→崇胤→承叙→处常→潘美。当代距20年,结果是925年(潘美)→905年(处常)→985年(承叙)→965年(崇胤)→945年(武原),没有误差。
高坡 #4 楼 2010-12-02 16:26
P
德富宗亲可谓是对潘美有研究的专家!考证得有理有据!向德富宗亲学习!
panic #5 楼 2010-12-10 19:43
谢谢5楼和其他宗亲的鼓励。
潘德富 #6 楼 2010-12-13 07:52
P
好文章!德富宗亲做了极好的考证研究工作,深表敬意!
pf83201 #7 楼 2010-12-17 12:33
这篇文章的成稿,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为潘氏文化的研究不辞劳苦,不愧为一代宗贤!
向德富宗贤致敬!
中天 #8 楼 2010-12-17 15:10
谢谢宗亲的鼓励
潘德富 #9 楼 2010-12-18 10:54
德富宗亲:辛苦了!宗贤有功!
潘叶金 #10 楼 2010-12-18 18: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