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证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证

潘德富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在正史和相关《潘氏家谱》上都有明确记载。但在网上看到署名“柴武周教授”的《柴氏历代先人名人墓》中称“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柴道琳等人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一文也说“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

柴熙谨是潘惟正或潘维道的说法,如果出在探讨或考证文章中无可非议,但在没有充分证据情况下将其定论化则显得臆断了。

史料凿凿惟正是潘美之子

《宋史.潘美》、《东都事略.潘美》、宋人章定的《名臣氏族言行类稿.潘美》清楚记载潘惟正是潘美第三子。大约完成于天圣年间的《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潘美诸子中虽第三子写成了惟平,但其后介绍他们官职时,没有“惟平”而是说“惟正西京作坊”,说明“惟平”是“惟正”的书写错误。《宋会要辑》上也有三处提到潘惟正,其中一段写到,大中符“八年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定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令赡给诸房……年中有余羡其后,尽以物产以付其家,仍不许货鬻。至是,美孙卫尉寺丞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 。上述各史书记载清楚潘惟正美之子。

史记载清楚惟正不是柴熙谨

《宋史.本纪》载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二年戊申,周王希(熙)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五代史》载“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德二年卒”。以上史料都明确记载潘美收养的柴熙谨薨在乾德二年。

乾德二年是964年,而潘惟正卒于大中符八年即1015年,两人所卒时间相差五十一年。显然潘惟正不是柴熙谨。

世宗七子资料表明潘惟正不是柴氏之后

新、旧《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汉诛,柴诚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柴咸汉于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熙谨殁于宋干德二年十月,恭皇帝宋太祖开宝癸酉六年(973年)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柴道琳等的《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和《焦作柴氏宗谱》介绍,“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谱》中还说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

据祝治平 、卢苗安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今何在》介绍,《寀卢村志》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卢琰和潘美冒死谏阻,使柴世宗两皇子幸免一死。事后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七皇子蕲王熙诲(柴炯)。 后来,赵匡胤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问蕲王下落,卢琰向宋太祖提出归农致仕的要求,获准后遂与孙惟温等扶蕲王连夜驰出京城。卢琰还将女儿卢锦嫁给蕲王熙诲(卢璇)为妻,“并让卢璇从公女次,正式排为三子,与其它八子并列”。 “卢琰女儿之后代,又是隐柴入卢的柴熙诲的后代,所以,又称这支卢为"柴氏卢”。该文还附有盘安《灵山卢氏宗谱》序一。序一载: 世祖炯为周主世宗次子,……更名璇,易姓从卢,继为琰公三子。尤羡同气九人,相继登显仕,其心均不忘柴氏,……柴从卢,卢继柴。故今人以“柴卢”名吾宗焉

刘清泉编著的《卢姓史话》中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卢琰“收留了后周世宗的儿子柴熙诲”,“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叫卢璇,收为养子,又是女婿,依年龄排序列卢璇为第三子。加上卢琰亲生的八个儿子,连卢璇计有九子,称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磬安县志》记载:“赵匡胤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并将柴熙诲改名卢璇,以己女妻之,与原八子并列,称九支卢” 应宝容的《“九支卢氏”在浙东蕃衍之原委》、祝治平和柴存才编撰《后周三帝》、 政协涿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涿州文史资料》以及相关的《卢氏宗谱》和《柴氏族谱》也证明卢琰收养柴熙诲改名卢璇的事。

以上表明,世宗七子中情况已清楚,《五代史》中不知其所终的熙让、熙诲情况已有下落,也证明了潘惟正不是柴世宗之后。

潘惟正即潘惟

湖南、贵州、四川相关《潘氏家谱》均有记载,潘惟道是潘美之子,任西京作坊使,并特别注明“道即是惟正”据资料,曾任乾隆皇帝启蒙老师的潘士权,在《寻源笔记》中写道“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笔者见到的《潘氏家谱》中还收录有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所撰的《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潘美公像引》,范仲淹在撰文中说惟道是潘美之子,且 “熙之子承规今为阁门祗候”。《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也有 “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的记载,

《宋史.赵滋》载,赵滋任左侍禁时,“范仲淹、韩琦经略陕西,举滋可将领,得阁门祗候”。《宋会要辑》记载,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阁门祗候潘承规、符惟忠言转迁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仪罢职不曾转官”,证明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范仲淹撰文时,潘承规已迁任阁门祗候是事实。也说明范仲淹的潘美有子惟道是可信的。

虽然国史上没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记载但有潘美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之说,明显看出国史上的潘惟正就是《潘氏家谱》上的道。前面已证明潘惟正不是柴熙谨,自然“柴熙谨改名潘惟道”也就不能成立。

柴熙谨假死实存之说没有事实根据和历史依据

周世宗柴荣第六子熙谨改姓潘惟正》一文认为,“熙谨少年而卒,可能是宋太祖的有意安排。这样,一方面对外宣告熙谨已于乾德二年十月卒,另一方面又让已改名更姓的熙谨以潘惟正的名字来传承柴世宗的血脉”。这种假设,如果出自一般的人,或者潘惟正以后销声匿迹了是有可能的。但潘美居京城“夫党数千百”,柴熙谨也已是少年并懂事,潘惟正后来又在真宗身边为官,这种“假死实存”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我们从《卢姓史话》和《磬安县志》可以看出,柴熙诲改姓换名是在“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之后的事,说明柴熙诲在京城时并没有改名。另外,如果柴熙谨假死实存”是事实,这种遮人耳目之事,即是当时史官不敢记,以后终究会有人要记。然而在宋人史料笔记上并没有熙谨假死德二年十月的记载和传说。

由上推断,柴熙谨假死实存”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宋人笔记中的柴熙谨改潘惟正(或潘惟吉)之说不可信

宋人王铚《默记》记: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乘轿子出居天清寺。……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它。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

宋人王巩《随手杂录》也说: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

查有关资料,王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苏轼 “乌台诗案”受牵连,王铚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权枢密院编修官,这就说明王铚《默记》来源于王巩《随手杂录》。

潘美是大名府人,周世宗柴荣是邢州人,《宋史.潘美传》载“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天雄军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虽连戚里”就是虽然有亲戚乡里关系的意思,说明潘惟吉故里在大名府,而不是邢州柴熙谨殁于宋德二年十月,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召遣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上之,令其弟合门候惟清护丧,官葬事”,说明两人所卒时间也不同。由此证明《随手杂录》的柴熙谨改名潘惟吉不可信。

相关《潘氏宗谱》记载,潘美兄弟三人(也有两人说法)、父和祖父兄弟皆二人,其祖父之弟的孙是潘惟吉。这也说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本无兄弟”之说没有依据。

《随手杂录》、《默记》都称,柴熙谨子潘夙,“惟以美为父” ,“每供三代”。比较相关资料,王巩祖父王旦(957~1017)所卒时间比潘惟吉?~1010年)早三年,其父王素(1007~1073)年龄与潘夙(1005~1075)相当,由此推断王巩与潘夙之子年龄上相差不大,自然王巩的“每供三代”之说法也就让人怀疑。恭皇帝960年退位时还不到七岁,至乾德二年也就是11岁,其弟柴熙谨年龄则一定还要少。从正史和有关资料可知潘夙当生于1005年。小于10岁并在964年已卒的周熙谨,在离世四十多年后有子潘夙则是不可能。

如果说“每供三代”之事指的是潘惟正,然潘惟正之子潘贞周迁到湖南中方后,其子孙不仅于1139年在中方建有潘氏宗祠,还在其它地方建有分祠,自今依然以潘美为祖。说明《随手杂录》、《默记》“每供三代”之说也不是事实。

潘惟正诸子带有字证明他不是柴熙谨

从中方等地的潘氏家谱看,潘惟正诸子中都有一个“周”字,但如果以此论定潘惟正是柴熙谨并不符合当时历史现况。

前面已说过,当年与潘美一起冒死谏阻并收养了柴熙诲的卢琰,在获准归农致仕后是“挟蕲王熙诲连夜驰出京城”。《续资治长编》也载,太宗征幽州兵败后,“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

我们从卢琰“连夜驰出京城”和德昭“取割果刀自刎”可以想象,如果潘惟正真柴熙谨,他即是有思“周”之心,也绝对不敢以“尊周”、“明周”、“ 能周”来表白,赵氏王朝的天子们自然也绝对不充许有人公开向自己挑战。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这样做的后果怎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潘惟正诸子不与其它几房连名不等于不同祖

古代人有名、字、号,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在记载时出现同一人有不同名的记载很正常。潘美的父亲就有潘磷、潘国荣、潘震、处常、潘瞒等记载;惟德之子在湖南中方等地记载为士凤、士龙,而有的《潘氏族谱》记载是仁俭、仁宽;一些《潘氏宗谱》记载惟熙三子仁裕、仁矩、仁显,而正史和相关史料上是承仅、承规、仁矩。前面已说过潘美之孙潘宗、从孙潘夙也并没有跟其它房连名。还有正史记载潘美有玄孙潘意,潘意之父孝严;史料确认承仅有子孝安,他们在《潘氏族谱》也多不见连名。可见,不连名不等于不同宗。如果所有的同祖同宗的都要连名,那中国所有的同姓人都应该是连名的了。

综上所述,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潘美收养的后周世宗之子柴熙谨。

0 收藏

评论 (20)

据史辨证.难得族人贤达.德富宗亲您辛苦了.愿有机会相逢一聚
潘松宝 #1 楼 2010-08-18 21:56
P
墓主人潘承裕是北宋名臣潘美(就是戏中的潘仁美)侄子潘惟吉的儿子,是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开国重臣王审琦的孙女女婿。潘王两家世代官宦,直到南宋初年才退出政治舞台。此墓志还解除了潘惟吉是潘美收养柴世宗后人为养子的千年谜团。极具艺术性和资料性。墓志由虞部员外郎骑都尉宋保孙书并篆盖。楷书秀美,犹赛“苏黄”风格。

panic #2 楼 2010-08-19 05:44
P
宋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贺皇后,子五人: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与潘美之子名字有相同的何解?
panic #3 楼 2010-08-19 06:07
赵家有子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潘美有子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熙,从子惟吉。当时的的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后任宰相的沈义伦有子惟温、惟清、惟恭。与沈伦并为相的居正的子惟吉。同时期在朝廷为官都取了同名。
还有资料(待考证)称:潘美之女嫁沈义伦之孙(可能是惟清),沈义伦之孙女嫁潘美之子,也带一个“惟”字。哈哈,历史上的事,有的说不清,道不明,现人无法解释了。
潘德富 #4 楼 2010-08-19 09:48
谢谢中天、兵华、松宝三位宗亲了。
确实2003年河南洛阳孟津县出土的《宋故赠太子左卫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解除了潘惟吉是潘美收养柴世宗后人为养子的千年谜团。由陈舜俞撰、宋保孙书的此《墓志铭》记载:潘承裕“府君之叔祖父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郑武平章郑武惠王潘美……府君之考惟吉……子六人……长也夙”。

潘德富 #5 楼 2010-08-19 11:35
P
这里又出怪事了!正文说“潘美的父亲就有潘磷(本人所见为“璘”)、潘国荣、潘震、处常、潘瞒等记载”,而10楼留言称“潘惟吉......有6子3女,长子潘夙......次子潘震......”仅仅间隔四代就出现重名现象,曾祖父的名字重孙子竟敢再用!期间肯定有错误!
pf83201 #6 楼 2010-08-19 14:34
16楼宗亲如有疑问,请查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河洛墓志拾零》其中四九二 宋潘承裕及夫人王氏墓誌六七三。
中天 #7 楼 2010-08-19 15:43
pf83201 :正文上的“潘美的父亲就有潘磷(“磷”当为“璘”)、潘国荣、潘震、处常、潘瞒等记载’”指的是各地的记载,应当肯定宋史的潘美父亲是潘璘的可信度较大。
中天宗亲的潘承裕“次子潘震任左侍禁”确是出自于潘承裕墓志铭,可信度高。正因为各地对潘美前后几代记载不一,兵华宗亲才写出了《潘美父亲名字辩及与潘佑关系质》一文,把历史疑案的实质问题提出来了,共宗亲探讨。
潘德富 #8 楼 2010-08-19 17:34
考证有说服力。
匿名 #9 楼 2010-08-29 19:57
堪为精品
匿名 #10 楼 2011-05-26 20: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