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源公所撰《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源流序》注译

注译者:湖北省广水市委党校 潘成忠

 

原文

太极既判,三才肇立(1)。人物由生,而姓氏以定。我荥阳(2)潘氏,乃周文王十六子毕公高(3)之幼子季孙食采于潘邑,因而姓焉。厥后,勋名德望,簪缨圭笏(4),代不乏人,然世异时更,难以枚举。至于尊卑罔辨、亲疏莫明,不禁深为之痛。故不得不以吾族之源流备考而载之谱,使后人披览,昭穆朗然(5)而万世不紊也。然自季孙公十五世崇为云梦太师;十六世党为楚大夫;汉武帝元鼎五年,三十世珙以御史大夫代石庆相;宣帝元康,三十三世琼由汝南太守迁太常卿;三十六世睿,平帝元始元年由中郎将迁御史大夫,王莽篡位与翟义议复汉祚(6)不克,遂遁于会稽;三十七世瑜,明帝永平四年拜大鸿胪卿;三十八世璹顺帝永建四年迁太尉;三十九世珪,桓帝时迁黄门史;四十一世朂献帝拜左丞相;时三国鼎峙,吴主孙权拜四十四世璋为都督将军,吴太子亮娶璋女,亮即位,女称后,以淑德名于宫中;晋司马兴,吴主昏懦,四十六世泳,仕吴至中书令,托以晦养,晋武太始(成忠注:应为“泰始”)二年徙居荣泽县焉;五十世岳,天才俊秀,为河阳令,满县种桃,政声擅时,惠帝时拜黄门侍郎;五十一世尼,太安元年,迁太子太傅,拜中书令;五十二世莹,明帝永宁(成忠注:晋明帝只用过“永昌”和“太宁”两个年号,要么是“永昌”年号,要么是“太宁”年号)三年由司徒迁中正卿;五十三世辉,陈宣宗大建(成忠注:应为“太建”)八年由治书御史迁太傅;五十四世师正,唐太宗贞观四年,除(8)荆淮都督,高宗麟德二年,诏迁太仆,正乾封间,诏封大司寇,三诏居相位,力辞不就,上表谢曰:“臣不才,不能胜大任,恐辱朝廷,幸臣家有茂竹清泉,乞归养以终余年。”帝可其奏,旌(9)其地曰逍遥谷,寿九十八,号体先生;五十六世礼,武后万岁通天年除亳州鹿城主簿,尝著论功咎,武后闻而奇之;六十三世罡,唐宪宗元和间知(10)盐铁转运使,从仆三百人,乐于游宴,由是会稽之派,荥阳之裔,历晋唐间,朱紫盈门,簪缨踵足,骎骎盛矣(11);六十四世湘,文宗太和三年,迁太仆卿;六十五世佑,后唐为蒲州刺史,即居蒲州,庄宗同光二年,诏除京都府主,明年,迁户部尚书;六十六世约,明宗长兴元年,拜六军使;六十七世瑨(12),生子震,以军校戍常山,此六十八世也;震生子三:长曰美,仕周至客省使,陈桥之变,太祖先遣美告事于朝,后伐南唐,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官至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追赠太师中书令,谥(13)武惠,封郑王;次曰骞,三曰琳,从兄征伐,各立奇功,骞迁武军节度使,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平王;琳迁殿前都指挥使,崇进银青光禄大夫,封鲁惠侯;美子五:长惟熙,平州刺史,女为章怀皇后;惟德宫苑使;惟清崇议使;惟固西上閤门使;幼子惟文,以弟骞无子,美以惟文嗣之;熙兄弟与叔琳俱家京兆,太祖开宝间汉中反,上命骞将兵十万镇九江,嗣子(14)惟文以仕途危险,当遗子孙安,遂择湓浦之地家焉,惟文生子三:仁表、仁佑、仁爱,乃七一世也;仁表长子曰珪,珪生义,义生润,润生协,为瑞州盐税,因家焉;次曰璋,璋生善,殁葬于白鹿洞,善生子三:曰源、曰浩、曰济,迁武宁治东十里南皋居焉,是为南皋潘氏始祖也;仁佑之子瑾,瑾生之敏,为襄阳检判,赘(15)周宅,是为德安潘氏之始祖也;仁爱赘义门陈,住花园场,乃石潭潘氏之始祖也;以上虽世远人亡,历历可考而见,至于寓及江黄迤往荆楚苏湖闽越,派远支分,其不可考者,亦有之矣。惟我后人有能继吾志者,庶因吾之所载而见渊源之有自传流之不汙(16)也。

 

大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17)秋南皋六世孙源公撰

 

 

注释:

(1)太极既判,三才肇立:太极指宇宙;判:分开,剖开的意思,相传上古时天地混沌连为一体,盘古用斧子将其辟开,上者为天,下者为地。三才:古人称日、月、星为三光,称天、地、人为三才。肇立:肇,开始、初始,立,创立、创建。

2)荥阳:地名,河南省荥阳县,郑州西三十五公里处。

(3)毕公高:毕,毕国,周时诸侯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姬高,史称毕公高,在今陕西西安、咸阳北。

(4)簪缨圭笏:簪,古代男女用来绾住头发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的一种针形首饰。缨,古人用丝或线做成的系在脖子上的帽带,这里是指一种装饰缨带的官帽。圭,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时拿的一种玉器。笏,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记事。这里用“簪缨圭笏”这些事物比喻做官的人。

(5)昭穆:古代贵族宗庙排列的次序,其制,始祖庙居中,以下按父子的辈分排列为昭穆,昭居左,穆居右。周以后稷为始祖,后稷后的第一代(后稷之子不窋)为昭,第二代(后稷之孙鞠)为穆。以后的第三、第五、第七代,以至下推于任何奇数代,皆为昭;第四、第六、第八代,以至下推于任何偶数代,皆为穆。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是大王之昭也。”就是说,大伯、虞仲是大王(古公亶父)的儿子,是昭辈。他们的弟弟王季(公季),也是昭辈。所以书上又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就是说,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是穆辈。《左传》、《国语》等书中此类很多。《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区分昭穆是很重要的事,周代设有专官负责,如《周礼·春官》中的小宗伯、小史就是。

6)汉祚:祚,通“阼,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古代宾客相见时,客人走西面的台阶,主人走东面的台阶。这里引伸为帝位。汉祚即汉代皇帝之位。

(7)政声擅时:擅,独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岳声望很高,誉满天下,影响很大,独揽当时政坛。

(8)除:任命,授职的意思。

9)旌:表彰的意思。

10)知:主持的意思。

11)簪缨踵足,骎骎盛矣:踵,本意是脚后跟的意思,这里是追逐、跟随之意或相继之意。骎骎,指马速行的样子,这里指进步很快;盛矣,盛是兴旺发达的意思;这句是指我荥阳后裔,代代有人升官晋爵,接踵而来,进步很快。

(12)瑨:潘美的祖父。此序上写作“ 普”,参考其它谱牒,皆为“瑨”,所以将此序上的更正为“瑨”。

13)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4)嗣子:过继的儿子。

15)赘:入赘,旧时指结婚后男住女家。上门女婿改随岳父姓,即是岳父的儿子,称赘子。

16)汙:污的异体字。本意是停积不流的水。此序用作动词,不污,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即流传的意思。

(17)大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甲申,是天干地支纪年指农历。二者为同一年。即公元一O四四年。考湖南武冈三岚潘富云先生从网上传来的资料南皋《潘氏世谱源流序》,其内容与本序言百分之九十九相同,但其撰写时间却不相同,其时间为“大宋崇宁三年甲申秋”查《中国历代纪元表》,“庆历四年”与“崇宁三年”均为甲申年。“庆历四年”为公元1044年;“崇宁三年”为公元1104年;二者相隔六十年。两资料都称潘源为潘美公六世孙。古代人早婚,按常理推算,平均每二十年传一代人,从潘美诞生至潘源撰谱时,六代人的时间跨度,应为120年左右。考有关史资料,潘美生于公元925年,至潘源于公元1044年修谱时,恰好是120年的时间,如果到“崇宁三年”,就有180年了,按180年计算,那就平均每三十年传一代人,这就与古代结婚生子规律不相符合。因此,“宋庆历四甲申秋” 建祠修谱是可信的。

 

 

 

译文

 

 

自从盘古手持大斧辟开混沌世界,就有了天、地、人。人类和万物从此就诞生了,姓氏也因此而产生。我荥阳潘氏,就是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姬高的幼子季孙以潘地为采邑,所以后来就以潘为姓。此后,勋名卓著,德高望重,封官拜相,世世代代不乏其人,然而世异时移,难于一一列举。至于长晚尊卑不能辨认,亲疏关系弄不清楚,不禁深感心中难过。所以不得不把我族的源流详细考证并记载在谱牒之中,让后人披阅,昭穆关系清楚明白,千秋万代不会紊乱。

季孙公位下第十五世潘崇,是楚国太师;第十六世潘党,是楚国大夫;汉武帝元鼎五年,第三十世潘珙,任御史大夫,后来代替石庆担任宰相。汉宣帝元康六年,第三十三世潘琼由汝南太守升任太常卿。第三十六世潘睿,汉平帝元始元年由中郎将升任御史大夫,王莽篡夺帝位,潘睿与翟义商量恢复汉室天下,未能取胜,于是逃到会籍。第三十七世潘瑜,汉明帝永平四年任大鸿胪聊。第三十八世潘璹,汉顺帝永建四年升任太尉。第三十九世潘珪,汉桓帝时(永寿年间)升任黄门史。第四十一世潘朂封为左丞相。三国鼎立时,吴王孙权封潘璋为都督将军,吴国太子孙亮娶潘璋的女儿为妻,孙亮登上帝位,潘璋的女儿册封为皇后,因贤淑之德扬名于宫廷之中。晋朝时司马氏兴起,吴国的当权者昏庸懦弱,第四十六世潘泳在吴国做官至中书令,后来借故辞官过着隐居生活,晋武帝泰始二年移居荣泽县。第五十世潘岳,智聪貎美,任河阳县令,全县种植桃树,声名显赫,誉满天下,独揽当时政坛。晋惠帝时担任黄门侍郎。第五十一世潘尼,晋惠帝太安元年,升任太子太傅,后任命为中书令。

第五十二世潘莹,晋明帝永昌(或太宁)三年,从司徒提升为中正卿。第五十三世潘辉,南朝陈宣帝太建八年从治书御史升为太傅。第五十四世潘师正,唐太宗贞观四年,被任命为荆淮都督,唐高宗麟德二年,皇上下诏升任太仆,乾封年间,封为大司寇,三次下诏封为宰相,潘师正坚决推辞不就相位,并上表章推辞说:“我没有才能,不能担当如此重任。恐怕有辱朝廷,幸而我家有茂竹清泉,请让我回家休养,度过我的晚年。”皇上答应了他奏请,下诏称他的居地为逍遥谷,享年九十八岁,号称潘体元先生。

第五十六世潘礼,武后万岁通天年间,封为亳州鹿城主簿,曾著书论述功劳与罪过,武后听说后把他作为奇才。第六十三世潘罡,唐宪宗元和年间,任盐铁转运使,跟从的仆人三百多人,乐意四处交游宴请,从此成为会籍支派,荣泽后裔,历经晋唐两朝,身披朱紫色官服的人,充满门庭,头戴簪缨官帽的人,接踵而来,高头大马,骎骎速行,潘氏门第,多么兴盛!第六十四世潘湘,唐文宗太和三年任太仆卿。第六十五世潘佑,五代后唐是蒲州刺史,就居住在蒲州,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下诏任命为京都府主,第二年,升任户部尚书。第六十六世潘约,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任六军使。第六十七世潘瑨,生子潘震,担任军校,戍守常山,潘震是第六十八世。

潘震生三子,长子叫潘美,在后周做官做到客省使,陈桥兵变,宋太祖首先派遣潘美把兵变之事告诉给朝廷,以后讨伐南唐,平定江南,征讨北汉,屡建大功,官做到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武惠,封为郑王;次子叫潘骞,幼子叫潘琳,跟从兄长潘美南征北战,各自建立奇功,潘骞升任武威军节度使,特进爵金紫光禄大夫,封为晋平王;潘琳任殿前都指挥使,崇进银青光禄大夫。封为鲁惠侯。潘美有五个儿子,长子潘惟熙,平州刺使,其女是章怀皇后;潘惟德,宫苑使;潘惟清,崇仪使;潘惟固,西上閤门使;幼子潘惟文,因弟潘骞无子,潘美将潘惟文过继给潘骞承接香火;潘惟熙兄弟与叔叔潘琳都居家京都开封;宋太祖开宝年间汉中叛乱,皇上命令潘骞率兵十万镇守九江,嗣子潘惟文认为仕途危险,应当留给子孙以安宁,于是选择九江湓浦这个地方安家。

潘惟文生三子:潘仁表、潘仁佑、潘仁爱,是第七十一世;潘仁表长子叫潘珪,潘珪生潘义,潘义生潘润,潘润生潘协,任瑞州盐税,因此居家瑞州;次子叫潘璋,潘璋生潘善,死后葬在白鹿洞;潘善生三子:潘源、潘浩、潘济,迁居江西武宁县东十里南皋居家;这就是南皋潘世始祖;潘仁佑生子潘瑾,潘瑾生潘之敏,任襄阳检判,入赘周家。这就是德安潘氏始祖;

潘仁爱入赘义门陈家,住花园场,是石潭潘氏始祖。以上虽然世代久远,人已死亡,但仍然可以清晰分明地考证并看清其源流。说到寓居在长江、黄河之间、辗转迁徙到荆楚、苏湖、闽越等地,流派久远,分支繁多,不能考证的,也有这样的事情。只要我的后人中有能够继承我遗志的,希望从我的记载中而看清渊源关系,上下传承,香火不断。

大宋仁宗庆历四年(纪元一0四四年)甲申秋南皋六世孙源公撰

 

 

注:

汉武帝时始改设光禄大夫,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0 收藏

评论 (15)

"平均20岁一代",这就是说每一代必须都在19岁以前结婚,在20岁就必须生子,而且必须是男孩子,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不符合实情,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子呢?世上那能第一胎都是男孩的?
匿名 #1 楼 2010-03-20 20:19
潘美将潘惟文过继给潘骞……潘惟文生潘仁表、潘仁表长子叫潘珪,潘珪生潘义,潘义生潘润,潘润生潘协,……次子叫潘璋,潘璋生潘善…..潘善生潘源…..

潘源1044年修谱时当在20岁以上,应生于1024年以后。潘美生于925年,至1024年只有101年,如此,从潘美到潘源,平均一代为10岁。这是不可能的事。
匿名 #2 楼 2010-03-21 08:29
“武宁序”记述“宋初”之前的世系,拼凑痕迹明显。主要原因是:宋之前估计它没有真正的谱系传世。这符合中国姓谱学发展规律。
匿名 #3 楼 2010-05-31 12:03
P
9楼的网说:潘源一生下来就会写“源流序”??你计算错误,我们假定代差20年,潘美925年生,945年20岁生长子潘惟熙,按人生育规律,为2岁一胎,生潘惟文为28岁,即是953年生惟文;惟文973年生仁表,
仁表993 2年生次子璋,璋1015年生善;善1035生源,这样算来到1044年,源只有10岁.
panic #4 楼 2010-07-20 09:00
P
又据《南皋德安老谱序》潘之德撰写序言的时间为“宋庆历八年(1048)”。源已故。这样算来代差20年又不对,又查古人有早婚的习俗,宋仁宗天圣令:男15,女13。这样再往前推3年,六代为18岁加上10岁为28岁,也是说源在大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大约30岁左右,这样算来就比较合理。
panic #5 楼 2010-07-20 09:05

发表评论